典籍里的中国宋应星《天工开物》观后感范文800字【优秀2篇】

runsly 栏目【作文】【作文大全】 已阅0

几百年来,中国人“禾下乘凉梦”的美景,都在努力践行着,让中国人、让全世界人民吃饱,在这个课题上,中国科学家功不可没!最后跨越300多年来到当下,宋应星与袁隆平握手的那个画面,也是另一个让人震撼的场景。无论古今,他们始终在为人民奋斗着。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典籍里的中国宋应星《天工开物》观后感范文800字的内容,供大家参考。

典籍里的中国宋应星观后感范文【篇一】:

春节期间,我听说央视新推出了一档爆款文化类节目《典籍里的中国》,传言它既形式新颖,又以详实考证为基础。对学术作品,我尚且惯于“鸡蛋里面挑骨头”,对于电视节目,则更是多抱有批评态度,因此早有挑刺之后冷嘲热讽,继而在朋友圈怒刷一波存在感之准备。但没想到的是,仅仅观看第一期节目几分钟后,我脑海中浮现出块头最大的一个词,就是“触动”,因而立刻对家人说,这是个好节目,我不能骂。

3月7日,《典籍里的中国》第2期姗姗来迟,这次更让我没想到的是,就在第一期《尚书》之后,介绍的是明代科技巨子宋应星及其《天工开物》,这几乎是科技典籍在综合文化类节目中出场顺序最早的一次。作为一名研读中国古代科技史的学者,我眼前闪现过的是为整理科技典籍做出卓越贡献的历代学界前辈和亲爱同事们的身影。而且《天工开物》与我本人还有一层缘分,就是考博士时,专业考卷第一题考的就是这个书名有什么含义(也是节目里主持人向专家们问的第一个问题)。后来读书做研究,在遇到各类技术史问题时,也时常需要回头去细读《天工开物》,时时惊叹于此书记载之宏富细致,不愧享有“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之盛名。可以说《天工开物》是一部伴随我们学习成长的经典,可惜的是由于科技史专业在学科体系中属于是冷门中的冷门,针对《天工开物》进行系统研究的专著,迄今仍不超过五部,这还算上了日本、德国等外国学者的工作。可以说,我们学界要走的路还很长,而央视帮助我们向公众引介传播这部无价经典,当然是一件值得逢人说项的美事。

这一期节目以《天工开物》中与农业有关的第一篇《乃粒》入手,设计了宋应星与“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跨时空相遇的情节。这种手法对于从事跨文化研究的学者来说,实际上并不陌生,我们如要论述宋应星在科技史乃至人类文明史中的地位,不把他和来自欧洲、阿拉伯等文化的学者,以及把《天工开物》所含认识与近代更加成型的科技思想作比较,就无法得到适当认识。如何评价宋应星和他的《天工开物》,会随着我们对他本人,以及所比较对象了解的逐渐深入而更加准确,这将是一个永无止境不断进展的过程。节目制作者选择《乃粒》,或许也有从第一篇入手,引导观众领略宋应星“贵五谷而贱金玉”的编纂观念,以此为起点,去畅游《天工开物》全书更加浩瀚的知识海洋之意,如何煮盐、制陶、冶铸、造车……这值得有识者制作一整套纪录片,但却不是短短一期节目的任务。

另外,谈农业,不但观众对其相对熟悉易于接受,从学风角度来说也更容易脚踏实地。农学与天文学、医学和算学一道,属于中国传统科技知识里历史悠久、成就突出的一个领域。关于中国古代农业的作物、农艺、农具,学者们积累了相当深厚的研究基础,而《天工开物》被公认为反映了中国17世纪农学的实况,对它进行简介,涉及的是名副其实的中华宝贵文化遗产。相比之下,一些论述把《天工开物》中某些模糊理念与近代科技思想相类比,来论证中国古代某类理念的领先性。我们倒没必要一定以这些模糊的领先性作为做节目的出发点。至于原因,一方面像前面所说,如果我们对其它文化有充足了解,就会发现这种模糊理念在世界其他地方也常会出现,另一方面,要赞扬《天工开物》伟大,用书里确定无疑的表述就已经足够了。

典籍里的中国宋应星观后感【篇二】:

新一期《典籍里的中国》播出,致敬“古有《天工开物》,今人继往开来”的科学精神。袁隆平、宋应星两位科学家跨越时空的“握手”,也被刷上热搜。

节目中提到的《天工开物》,是中国首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百科全书。它的作者是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则拥有一段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

“生人不能久生而五谷生之,五谷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

此语出自《天工开物》正文首卷《乃粒》,大意说,人类自身并不能长久生存下去,人能生活下去是因为人能依靠五谷养活自己;可是五谷并不能自己生长,而需要靠人类去种植。

《典籍里的中国》将时光的指针回拨,在明朝万历年间,年轻的宋应星一头扎进稻田忙碌着,期待“五谷丰登,物阜民康”,他立志要写成《天工开物》,总结实用之学,使之流传后世。

在屡次科考不中的逆境里,宋应星把多年走访大江南北了解到的生产方式和工农技术记载下来,终于完成了这部巨著。晚年,他把书中的农业和手工业的技术教授给乡邻,福泽百姓。

在《典籍里的中国》里,相隔300余年的袁隆平院士与宋应星透过一粒种子,找到了属于科学家的共同梦想:求真务实、造福人民。

故事临近结尾,年逾古稀的宋应星看到了袁隆平研究出来的高产杂交水稻,激动不已;而两位科学家跨越时空的握手,令观众潸然泪下。

节目播出后,许多人重新认识了宋应星这位科学家。他天性豁达,但人生特别跌宕起伏。

因为聪明,他很小就与哥哥在家塾中就读,后来拜在一位举人门下做学生,颇得老师及长辈的喜爱。年纪稍大一些,顺利考入县学,熟读经史典籍,尤其推崇张载的“关学”。

从阅读内容来看,宋应星真正做到了“杂学旁收”,对天文学、声学、农学及工艺制造之学有很大兴趣,甚至熟读过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对科学类的书籍也很感兴趣。

虽然很喜欢安静地读书,但他在生活中基本能做到诗与远方兼顾,喜欢音乐、写文章,空闲之余会与好友出游,饱览风景名胜,一边赋诗留念,一边纵论天下事。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宋应星的少年时代,那大概是“顺风顺水”。万历四十三年,宋应星跟随兄长,来到省城南昌参加当年的乡试。

这次考试,有考生一万多。他的考试成绩也不错:全省第三名。其兄名列第六。

但这之后,他参加了6次科考,均以失败而告终。大概是心太累了,宋应星不再惦记着参加科举考试,选择成为彼时江西省袁州府分宜县学教谕。

一部充满科学精神的典籍

算起来,宋应星这次的任教时间不过短短三四年,但却是他重要的人生阶段,他的很多重要作品都发表于此期间。

闲暇之余,他决定写本书,捡起当年的梦想。

宋应星整理昔日科考路上的见闻,又查阅本县所有的文献记载,还去外地考察各行业的技术。除了整理收集资料以外,他还画出了很多设备的操作图。

花了数年时间,这部书才完成,取名《天工开物》。该书最终在宋应星好友涂绍煃的支持下,得以出版。

全书共三卷十八篇,收录了农业、手工业诸如机械、兵器、火药、纺织、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宋应星对上述技术经验进行梳理和概括,令它们成系统、有条理,更易于流传。

比如,书中记录了农民培育水稻、大麦新品种的事例,研究了土壤、气候、栽培方法对作物品种变化的影响,亦有“土脉历时代而异,种性随水土而分”的科学见解。

难能可贵的是,他坚决驳斥鬼怪迷信之说,主张对事物的考察要用“试见”和“试验”的科学方法。对未经亲自检验的事物和现象,也不会随便下断言,十分严谨客观。

这种对待学术的严格态度,一直持续到《天工开物》正式刊行。据说,初稿中,原本有“观象”和“乐律”二卷,但他后来认为这两卷“其道太精,自揣非吾事,故临梓删去”。

“它是一部充满科学精神的典籍”,对这个评价,《天工开物》当之无愧。

科学精神,传承不息

《天工开物》的序言中,还有一句很有力量的话——“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

经历科考落榜的失意,宋应星没有消沉,他在数次赶考奔波的所见所闻中,认识到工农业生产的巨大价值,于是他选择回归自然,走出了一条与当时的读书人不同追求的路。

从这个角度说,正如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张柏春所言:“每一次都落第而返,但对宋应星而言又是满载而归”。

很多观众都注意到了节目中的一个细节:在袁隆平院士的稻田里看到心心念念的“乃粒”,宋应星既惊讶又欣慰,连呼了不起:“太好了,天下人衣食富足,我无憾了!”。

“天工,人其代之”,三百多年后的我们,仍然在读《天工开物》,中华民族的科学精神、创新基因依然传承不息。

【典籍里的中国宋应星《天工开物》观后感范文800字【优秀2篇】】相关推荐文章: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800字天工开物(优质三篇)

典籍里的中国天工开物观后感[精选3篇]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800字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三篇

标签: 典籍 里的 中国 宋应星 天工 开物 观后感 范文 800字 优秀 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