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虚的句子经典语录(分享国学典籍中100句精彩绝伦的句子)

runsly 栏目【学生】【经典句子】 已阅0

标题:国学经典中100句精彩绝伦的句子,每一句都让人受益匪浅(三)

广义国学是指中国历代的文化传承和学术记载,包括中国古代历史、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狭义国学则是指中国古代学说。

近代国学属于宽泛的概念,它虽与经学密切相关,但价值取向有异,含义更广,涵盖经史子集各类传统学术。一般认为,国学是“中国学术的简称”,与“西学”相对而言。也有论者指出:“近代国学并非传统学术的简单延续,而是中国学术在近代西学影响下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渡形态。”


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

——《周易》

解释:道德高尚的人,总是与人谦恭有礼,做到功高不自居、名高不自誉、位高不自傲。

虎视眈眈,其欲逐逐。

——《周易》

解释:像老虎一样贪婪而凶狠地注视着,它的贪欲急于想得到满足。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易传》

解释:宇宙不停运转,人应效法天地,永远不断地前进。

日中则昃,月盈则食。

——《易传》

解释:太阳运行到中天就会向西偏移,月亮圆满之后就会亏缺。

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尚书》

解释:玩弄他人会丧失德性,玩弄外物会丧失志向。

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

解释:自满招致损失,谦虚得到益处。

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

——《礼记》

解释:有那样的言论,却没有那样的行为,是君子的就应当感到羞耻。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礼记》

解释: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言不过行,行不过道。

——《大戴礼记》

解释:说话不超过自己所能做到的范围,做的事不超越正道的范围。

无常安之国,无宜治之民。

——《大戴礼记》

解释:没有一个永远是安定的国家,也没有一批永远是管理方便的百姓。

凡有血气,皆有争心。

——《左传》

解释:凡是人,都有争强好胜的心思。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

解释:人没有不犯错误的,只要能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是最好的了。

朋友相卫,而不相迿。

——《公羊传》

解释:朋友之间应该支持、协助、相维护,而不应该疏远、隔阂、闹矛盾。

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

——《公羊传》

解释:粮食柴草断绝的时候,百姓交换孩子当食物吃,剖了尸骸当柴烧了来做饭。

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孝经》

解释:行为谨慎,节省俭约,以此来孝养父母。

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

——《孝经》

解释:君子侍奉父母亲能尽孝,所以能把对父母的孝心移作对国君的忠心。

道不同,不相为谋。

——《论语》

解释: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

小不忍,则乱大谋。

——《论语》

解释:小事不能忍耐,就会败坏大事。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孟子》

解释:脑力劳动者统治人,体力劳动者被人统治。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

解释: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中庸》

解释:君子就是在没做什么事的时候也是恭敬的,就是在没有对人说什么的时候也是信实的。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中庸》

解释:君子安于现在所处的地位去做应做的事,不生非分之想。

父为考,母为妣。

——《尔雅》

解释:父亲称为“考”,母亲称为“妣”。

谓女子,先生为姊,后生为妹。

——《尔雅》

解释:如果是两个女孩,先出生的称为“姊”,后出生的称为“妹”。

祸不妄至,福不徒来。

——《史记》

解释:灾祸不会胡乱发生,幸福不会凭空到来。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史记》

解释:办事犹豫不决,反遭受祸害牵累。

福来有由,祸来有渐。

——《三国志》

解释:福气降临是有原由的。灾祸的降临,是逐渐发展来的。

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

——《三国志》

解释:秉持着忠贞的志向,恪守谦虚退让的品格。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汉书》

解释: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要求别人太严了,就没有伙伴。

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汉书》

解释:大丈夫的志气,不得志的时候应当更加坚定,年老的时候应当越发豪壮。

大丈夫当雄飞,安能雌伏!

——《后汉书》

解释:大丈夫定当自强建功,哪里能消极屈服!

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

——《后汉书》

解释:用自身行动教育人,别人就服从;用语言来教育人,别人就会争辩是非。指身教重于言教。

己不自信,何以信于人?

——《明史》

解释:自己都不信任自己,怎么能取信于别人呢?

生则尽力,死则死耳!

——《明史》

解释:活着便尽力去做,死了就死了吧!

德者才之主,才者德之奴。

——《菜根谭》

解释:品德是才干的主人,才干则是品德的奴隶。

志以淡泊明,而节从肥甘丧矣。

——《菜根谭》

解释:人的志气总是在清心寡欲中显露出来,人的节操都是在追求物欲享受中丧失殆尽。

马行无力皆因瘦,人不风流只为贫。

——《增广贤文》

解释:马行走无力都是因为瘦弱,人不风流潇洒只是因为贫穷。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增广贤文》

解释:古时的人看不到现在的月亮,今天的月亮却照耀过古时候的人。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

解释:人的本性是恶的,善良的人是通过后天努力达到的。

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

——《荀子》

解释:君子以不修德行为耻辱,不以发现不足为羞耻。

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

——《弟子规》

解释:同样是人,善恶邪正,心智高低却是良莠不齐。跟著潮流走的俗人多,仁慈博爱的人少。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弟子规》

解释: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缓慢答应。父母交待事情,要赶立刻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

让利精于取利,逃名巧于邀名。

——《小窗幽记》

解释:将利益让给他人,比和他人争取利益更为精明;逃避声名远比求取声名更为明智。

豪杰向简淡中求,神仙从忠孝上起。

——《小窗幽记》

解释:才智出众的人要从简单平淡中去求,要成为神仙先要从忠孝二字上做起。

有不忍言之心,必有不忍言之祸。

——《围炉夜话》

解释:有不忍指出别人错误的想法,就必定会有因此而招致的祸患。

文章是山水化境,富贵乃烟云幻形。

——《围炉夜话》

解释:文章就如同山水一般,是幻化境界;而富贵就如同烟云一样,是虚无的影象。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传习录》

解释:以知为指导的行才能行之有效,脱离知的行则是盲动。同样,以行验证的知才是真知灼见,脱离行的知则是空知。

又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

——《传习录》

解释:再比如知道痛,一定是经历痛了,才知道痛。

智欲圆而行欲方,胆欲大而心欲小。

——《幼学琼林》

解释:智能要圆通品行要端正,胆量要大而心却要细。

为善则流芳百世,为恶则遗臭万年。

——《幼学琼林》

解释:作好事可以使好名誉永远流传后代,作坏事则会使臭名一直流传万年。

上医医国,其次疾人,固医官也。

——《国语》

解释:上等的医生能够医治国家,次一等的只会医治病人,这本来就是医生的职守。

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国语》

解释:治理河道,要用疏导的办法使其通畅;治理百姓,要引导百姓使其敢言。

祸至不惧,福至不喜。

——《孔子家语》

解释:灾祸来临不害怕,幸福来临不惊喜。

君子遗人以财,不若善言。

——《孔子家语》

解释:君子与其赠送人钱财,倒不如给人留下有益的话。

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

——《说苑》

解释:君子的话少而真实,小人的话多而虚假。

力胜贫,谨胜祸,慎胜害,戒胜灾。

——《说苑》

解释:勤奋可以战胜贫穷,谨慎可以避免祸患,小心可以防止侵害,警惕可以免遭灾难。

任大者思远,思远者忘近。

——《盐铁论》

解释:担当重任的人能深谋远略,深谋远略的人不计较眼前得失。

言之非难,行之为难。

——《盐铁论》

解释:说话容易,实际行动起来并不容易。

学者须是务实,不要近名方是。

——《近思录》

解释:学者求学一定要务求实际,不要过早靠近名利才对。

一草一木皆有理。

——《近思录》

解释:一草一木都有它的道理。

不知则问,不能则学。

——《春秋繁露》

解释:不懂的就要问,不会的就要学。

得志有喜,不可不戒。

——《春秋繁露》

解释:得志成功之时,不能不有所警惕。

信而安之,阴以图之。

——《三十六计》

解释:让对方相信自己,深信不疑,使其麻痹松懈,我方则暗中策划、图谋。

逼则反兵,走则减势。

——《三十六计》

解释:打击敌人太过猛烈,就会遭到反扑;让敌人逃跑,反而能够削弱敌人的气势。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孙子兵法》

解释:把军队置于必死之地,身陷绝境,反而能转危为安。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孙子兵法》

解释:趁敌人没有防备的时候进攻,采取敌人意想不到的出击行动。

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

——《素书》

解释:恪守本职工作不轻易放弃,受到嫌疑能居义而不反顾。

吉莫吉于知足,苦莫苦于多愿。

——《素书》

解释:给人带来最多吉祥的,是知道满足;给人造成最大苦恼的,是太多欲望。

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

——《六韬》

解释:不要以为自己身份高贵就瞧不起别人,不要固持一己之见而违背众人。

臣闻君子乐得其志,小人乐得其事。

——《六韬》

解释:我听说君子乐于实现自己的志向抱负,平凡人乐于做好自己愿意做的事情。

善恶同,则功臣倦。

——《三略》

解释:善恶不分,功臣就会灰心。

将谋欲密,士众欲一,攻敌欲疾。

——《三略》

解释:将帅的谋划要秘密,士卒的意志要统一,攻击敌人的行动要迅速。

夫知人之性,莫难察焉。

——《将苑》

解释:世界上没有比真正地了解一个人的本性还要困难的事情。

夫为将者,必有腹心、耳目、爪牙。

——《将苑》

解释:身为将领,应该有自己的左右亲信可以咨商事情,有给自己侦察消息通风报信的耳目,有坚决贯彻自己的命令辅佐自己的羽翼。

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也。

——《韩非子》

解释:一个人立志的境界,不在于胜过别人,而在于胜过自己。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韩非子》

解释:文人们总是靠笔杆子扰乱法制,侠客们总是用暴力触犯律例。

天道之数,至则反,盛则衰。

——管子

解释:自然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是:发展到尽头,就会走向反面;发展到极盛之后,就会趋于衰落。

俭则金贱,金贱则事不成,故伤事。

——《韩非子》

解释:国用过少,则金价低了,金价低则各项事业不好办,故对事业不利。

能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

——《商君书》

解释: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先战胜自己。

常人安于故习,学者溺于所闻。

——《商君书》

解释:普通的人安于旧有的习俗,学者则沉溺于旧闻之中。

凡立公,所以弃私也。

——《慎子》

解释:凡是为公众确立的共同规范,都是排斥只适合少数私人的规范的。

官不私亲,法不遗爱。

——《慎子》

解释:官职不施于自己的亲人,法网不遗漏自己喜爱的人。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老子》

解释:至高的品性就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老子》

解释:天下最柔弱的东西,可以驱使天下最坚硬的东西。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

解释:朋友之间的交往要像水一样清澈,不掺杂污浊物。小人间的交往包含着浓重的功利之心,表面看起来像甜酒一样甘浓,实则浑浊不堪。

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庄子》

解释:人最大的悲哀是精神上的麻木与愚钝,肉体的死亡倒是还在其次。

天生天杀,道之理也。

——《阴符经》

解释:自然界发生的生生死死现象,是自然界固有的运行规律。

至乐性愚,至静性廉。

——《阴符经》

解释:达到最快乐的境界对待事物就会不敏感,达到最安静的境界对待事物就会没欲望。

生无一日之欢,死有万世之名。

——《列子》

解释:活着的时候没有享受一天的欢乐,死了后却有流传万代的名声。

治大者不治细,成大功者不成小。

——《列子》

解释:做大事的不做小事,要成就大事的不成就小事。

不学而求知,犹愿鱼而无网焉。

——《抱朴子》

解释:不学习而想得到知识,就像想得到鱼而没有网一样。

病困乃重良医,世乱而贵忠贞。

——《抱朴子》

解释:病情危机的时候看重医道高明的医生,天下大乱的时候看重忠心不二的大臣。

一时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

——《了凡四训》

解释:用嘴来劝人,只在一时,以书来劝人,可以流传百世。

善改过者,未禁其事,先明其理。

——《了凡四训》

解释:善于改过的人,先要明了之所以犯错的原因,搞明白自己错在何处。

余凡事喜独出己见,不屑随人是非。

——《浮生六记》

解释:我凡事都喜欢独出己见,不屑于人云亦云。

人珍我弃、人弃我取。

——《浮生六记》

解释:别人不要的时候我要,别人要的时候我不要。

文人论神,有清浊之辨。

——《冰鉴》

解释:古之医家、文人、养生者在研究和观察人的“神”时,一般都把“神”分为清纯与浑浊两种类型。

一身骨相,具乎面部。

——《冰鉴》

解释:一个人的骨骼丰俊,主要集中在他的一张面孔上。

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曾国藩家书》

解释:人如果没有恒心,一生都不会有成就。

戒骄字,以不轻非笑人为第一义。

——《曾国藩家书》

解释:戒骄字,要以不轻易非议讥笑别人为第一要义。


标签: 唯美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