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名花之一的兰花,历来文人对它评价甚高,常把美好的诗文称为“兰章”,把真挚的友谊喻为“兰交”,把良朋益友则呼为“兰客”,赞扬品格高尚的人说“君子如兰”。
百花之中形态并不出色的兰花,为何深得众多文人墨客的偏爱呢?
这是因为兰花习性与文人气质,有着许多天然的相似之处,易引发共鸣。
兰花古称为兰蕙,花瓣小而不艳,朴素淡雅难被人重视。兰叶细长,植株常掩没于草丛,又因其生于人迹罕至的山涧幽谷,独自芬芳,富于隐逸之态,因之被誉为“空谷佳人”。
南宋诗人杨万里,有咏兰诗曰:“生无桃李春风面,名在山林处士家。”形象地描绘出兰之幽远,如隐士居于山林。
兰花在人们心目中,以它特有的叶和花以及香味,独具气、色、神、韵的四清之美,给人留下高洁清雅的印象。苏轼《题杨次公春兰》写兰花的幽香,“时闻风露香,蓬艾深不见”。
源于对兰花的审美,文人赋予了它人格境界的神往,从兰的身上,可以看到隐士的气质、君子的风范与世无争的品质。
爱国诗人屈原,在楚辞中不断地借助兰来强调自身的德行品性。兰于是成为古诗词中,最常见的花草意象代表。
兰以香闻名,被称为香草之王,如人之高尚品德,历来被称颂。陈毅《幽兰》诗:幽兰在山谷,本自无人识。只为馨香重,求者遍山隅。
幽兰
屈原在自己的作品中,反复吟唱着兰之香,独创"香草美人"的文学意象。诗人把美蕙香兰,作为世上美好事物的形象的代表,比喻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将披香带蕙赋予了追求人生理想寄托。
屈原以“秋兰兮清清,绿叶兮紫茎,满堂兮美人”这样的诗句来咏兰。《离骚》中他写“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扈与纫,寄托着诗人德行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理想。
屈原确立了香草美人的文学意象,一种承接《诗经》而来的比兴手法,成为了中国文学中典型的传统手法,对后世的影响绵延不绝。兰也就成为古诗词中,最常见的花草意象代表,深受人们喜爱。
我爱范文 » 形容兰花淡雅的诗句(文人为什么喜欢兰花)
免责声明:本文由runsly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