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地方债“灰犀牛”?

52fw.cn 栏目【知识】【最新热点】 已阅0

地方债“灰犀牛”的形状已经越来越清晰。据国内媒体公开报道,近期中国地方债摸底工作基本结束,大部分省份的隐性债务是显性债务的1.5到2倍左右,规模已经相当庞大。

按照官方定义,隐性债务(“或有债务“)是指政府及相关机构,在法定债务限额之外,负有担保责任,或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在实际情况中,隐性债务的主体是地方政府以各种形式对政府融资平台(城投平台)提供的财政担保。

根据上述定义,我们估算截至2017年底,中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总计超过40万亿元。这约为当时显性债务的2.4倍。考虑到地方政府不会对全部隐性债务承担责任(国家审计署2013年的报告显示,过往财政承担了14%-19%隐性债务)。这意味着,地方政府实际需要负责的存量债务约为24万亿元。

分省来看,在加入19%隐性债务之后,尽管绝大部分地方政府的债务余额与GDP之比仍然小于60%。长期来看,仍然处于安全区间内;但从短期来看,由于地方政府常规财政收入不足,有近一半的省级财政债务余额与当地财政收入之比,已经超过了100%这条警戒线。

与很多人印象中的笨重形象不同,犀牛的奔跑速度其实很快—自然界中的犀牛全速奔跑速度可达每小时40公里以上。中国的地方债也是如此,风险看似遥远,其实发展速度很快。根据中国国家统计署的报告,2010年中国的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含财政负责的隐性债务)还只是2.3万亿--十年不到的时间已经翻了十倍有余。

今年将会是地方财政压力尤其巨大的一年。部分地区受“去杠杆”影响,信贷大幅收缩,2019年有大量城投债务到期,同时政府大力减税的同时又同时试图稳定基建投资,导致地方政府在收入减少的情况下,必须保证较高的支出。

中国政府债务问题的本质,是财政结构失衡:地方政府事权大而财权小,有较强的举债冲动而财政纪律约束较小,因而容易形成道德风险。中央政府目前的应对方案是一面开“前门”,2015年开始通过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的形式为地方政府提供了正当的融资渠道,并通过债券置换计划减轻地方政府的付息压力;另一方面不断堵“后门”,清理城投平台,禁止通过非正式渠道融资,严格控制隐性债务。以上做法虽避免了债务快速恶化,如何 应对 地方 灰犀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