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范文:安娜卡列尼娜观后感
十九世纪俄罗斯的上流社会里,高层首长卡列宁之妻安娜(苏菲玛索饰)艳冠群芳,在火车上她邂逅了风流倜傥的伯爵渥伦斯基(西恩·宾饰)。渥伦斯基的热情唤醒了安娜沉睡已久的爱情,二人产生了真爱,在当时社会强大的舆论压力下,不顾一切地私奔,他们的爱情悲剧就此展开。
虽然安娜勇敢地告诉自己的丈夫一切实情,希望能离婚,但看重社会地位的卡列宁(詹姆斯福克斯饰),难以忍受夺妻的耻辱,以安娜最心爱的儿子做威胁,拒绝和安娜离婚并逼她放弃儿子。
此刻,安娜已离家与渥伦斯基同居,怀了他的孩子,却不幸流产,得了后遗症,又对酒与药物有了依赖性,经过重重困难波折后,安娜的精神压力变得非常大。后来,渥伦斯基承受不了社会压力开始对她表示冷淡,安娜付出了失去家庭、儿子和社会地位的高昂代价,而现在所谓真挚自由的爱情也开始要被遗弃,她内心无法获得满足和平衡。
最后安娜身着一袭黑色长裙,在火车站的铁轨前,让飞驰而过的火车结束了自己绝望的爱情与生命,这段为道德和世间所不容的婚外情最后的结果由安娜独立承担,留下了无限悲伤。
总忘不了的是苏菲玛索那双忧伤迷离满是剪不断理还乱莫名情思的眼睛。也从此知道,额前留头帘的女子一定要有一双大而不空洞的眼睛。所以当安娜倒向铁轨的那一瞬间,我分明看到她褐色的眼睛里有一种绝望随着睫毛的抖动而向四周扩散,就像沾了水的旧信笺,蔓延的不可抑制。
那是一种对爱情的绝望。
罗曼罗兰说,爱情是一件很无奈的事,你喜欢别人,别人不一定喜欢你;别人喜欢你,你又不喜欢别人;两个人互相喜欢又未必能在一起。可是,最无奈的莫过于,红地毯已经走过,乐曲也已经奏罢,两情相悦的王子公主终于牵了手,日后的生活却并非想象的那样童话般美妙。
安娜纵是铁了心,不要名誉,不要富贵,抛夫别子,甘受千夫所指;渥沦斯基即便豁出去,不要前途,不要门当户对,可是当两个人真的住在了一起过起了貌似夫妻的生活,曾经的山盟海誓的爱却刹时成了伤人的利器,彼此中伤,彼此误会,甚至彼此厌恶。
也许他们真的后悔了。发现除了爱情,除了身边这个女人,身边这个男人,生活中还有那么多诱惑,那么多欲望,得到的东西毕竟是最不值得珍重的东西。亦或着爱真的是有极限的,“人到情多情转薄”,取一个最大值后就只能规律的陷入低谷?
也许爱情真如流星,开始总会冲破黑暗闪耀于天野,最后又重新坠入黑暗,成为废墟中的瓦砾。从天上到地下,从星星到石头,大概是爱情潮起潮落的过程。
爱比恋更冷。这个译名告诉我们情爱原是一种温度,燃烧到顶点结局也只是灰烬。想起另一部电影---爱的蹦极,爱把我们逼至悬崖,又逼至我们纵身跃下,形成一个令人心上的蝗。
有个词组叫做fade out ,逐渐淡出。一个日本女作家用它来形容男女之间退色的关系,准确无比,一语中的。所有的颜色都会退色,但红色最能显现退却的程度,因为它是极致的绚烂鲜艳,稍有差池便失去色泽,“每到红处便成灰,”红色原是最经不起摔打的颜色。爱情就是红色,玫瑰的红,血红,浓烈的那么容易颓败而灰头土脸。
而彼时的爱情和曾经的炽热已经让他们骑虎难下,过去的刻骨铭心成为一种束缚,若是分开,别人会说爱不过是他放浪形骸的借口,不过是她难耐寂寞的掩饰。他们必须在一起,以次证明这是段爱情而不是众人口中的通奸,只是,在一起又真的痛苦。
要是安娜没有自杀,而是沉溺于酒精或鸦片直至焦虑而死,渥沦斯基只会耗尽了爱意,用一种居高临下的怜悯埋葬了她,然后继续莺莺燕燕,歌舞升平,信步周旋于淑女名媛之间,但安娜死去的方式让他良心上的愧疚弥补了爱情上的缺陷,于是,一个人死去了,另一个人在追悔中了却残生,难道爱情一定要以悲剧来升华?而这又真的是爱吗?也许仅仅是对失去的东西人人固有的痛彻肺腑的追悼?如果不爱那么深,结局是不是就不会那么伤人?
曾经情深几许,到最后,竟只能“独个悔多情”。
也只好,“又到断肠回首处,累偷零”。哭那一地的落红,哭那曾经水分和阳光充足的爱情。
#p#副标题#e#
第二篇范文:安娜卡列尼娜的观后感
安娜·卡列尼娜通过安娜追求爱情而失败的悲剧,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小说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是首次成功地采用了两条平行线索互相对照、相辅相成的"拱门式"结构,并在心理描写上细致入微、精妙绝伦。小说中那大段的人物内心独白,无疑都是现实主义描写的典范。
100多年来,安娜·卡列尼娜的巨大成功不断地得到人们的肯定与高度推崇,它的成就和影响无疑是空前的。它把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推向了最高峰,树起了一面高耸入云的丰碑。另一方面,人们又把安娜·卡列尼娜当做俄国19世纪现实的教科书。正是通过它,许多人了解到了俄国19世纪70年代的社会现实。俄国后来的民主主义革命者对社会的攻击便是从这里开始的。俄国革命的领导人列宁曾反复过安娜·卡列尼娜,以至把封皮都弄得起皱了。他说:“托尔斯泰在自己的作品里能提出这么多重大的问题,能达到这样大的艺术力量,使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了一个第一流的位子。”
100多年来各国作家按自己的理解把安娜搬上舞台、银幕、荧光屏。安娜形象一直激动着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读者,这正说明安娜形象的艺术生命力是不朽的。
花了两小时把电影安娜。卡列尼娜看完,整体上来说,电影拍得不错,就是节奏快了点儿,以两小时来概括安娜的一生显得如此仓促,让人有点不知所措,不能够精妙的把握住安娜的个性。安娜的一生是精彩纷呈,大起大落,要想像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那样表达到位的话,电影显得有点空洞苍白无力了。然而,电影也足以把整个小说人物的特征反映出来,因为抓住了精华所在。
电影以人物康斯但丁列文的角度来讲述故事,康斯但丁列文的真实身份是列夫。托尔斯泰,然而他仅仅是一个讲述者,真正的主人公是安娜、伏伦斯基、卡列宁——三个生存在同样社会上不同性格的人。
安娜给予我的感触最多,让我从根本上改变了对一个人的看法。“死时还没懂得爱的真谛,那就比死亡本身更可怕了。”刚开始的这句话我是一直不能理解,或许是因为这话我本身并不曾体会过,然而,俯观了安娜的一生,看着她走过的日子,感受过她的内心想法,到后来完全懂了这句话的含义:这是一种对爱的追求的精神,这是一股为爱牺牲一切的力量,也正是这种力量精神促使了安娜的死亡。
到结局我始终不肯相信安娜会死去,而且是自杀,因为这种做法对一个明智的人来说本身是愚昧的,但是当时的社会却逼得她去死,安娜实在是太可怜了。
可怜的安娜是个很真诚勇敢的人,但只能从她追求爱情方面来衡量,正如安娜本人说:她不是一个好妻子和好母亲。我并不想抨击安娜的出格,但是她相爱的方式确实很另类,所以难以避开世俗眼光的看法。
我觉得在追求爱情这个问题上,一切随心是最重要的,如果呆在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身边过日子,心里却在想着另外一个人,这样的日子无论如何也没办法让我接受,当然,安娜也不会接受,所以她选择了一个正确的爱情。关键是她言了,却没有做对,她是以一个非常愚昧的做法开始她新的爱情,当了别人的情妇,红杏出墙,那她的死很有可能就是因果报应了。何况安娜本身太执着了,对爱情的追求蒙蔽了她的眼睛,使得她不但抛夫弃子,甚至怀疑自己的情人,跟伏伦斯基没有很好的沟通,便断绝了自己的出路。
总体上来说,安娜是一个可敬又可怜、勇敢有冲动的女人,她的性格注定了她悲惨的一生命运。
伏伦斯基是一个很有魅力的男人,古语说,爱江山更爱美人,伏伦斯基的一生证实了这句话。一个英俊潇洒、事业有成的男人,一旦为了一个有夫之妇夜夜不能眠,这种情况确实很容易断送他的一生。然而,伏伦斯基豁了出去,为了安娜,他确实曾经放下一切。伏伦斯基本来就是很聪明的人,他的想法并不像安娜那样单纯,他想拥有安娜,也想拥有自己的事业和生活,跟安娜仅仅拥有爱情的想法是不一样的,所以他跟安娜私奔后再次回到圣彼得堡去以法律手段来解决安娜的婚姻问题。
伏伦斯基给了我希望,我一直以为结局会很完满,只要安娜等着离婚的消息就行了,多简单一切就柳暗花明,转机可是存在时时刻刻、分分秒秒,前提是安娜不死的话。可是安娜却断掉了我的希望,也断送了伏伦斯基的一生。伏伦斯基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好的男人,我认为安娜真爱他就不应该怀疑他,真爱他就应该在背后默默支持他,而不是盲目去占有他,所谓物极必反正是安娜的做法体现。用伏伦斯基的话来说,安娜确实不可理喻。
我想,安娜是一个好女人,我却不会爱上这种女人,人生活在世上本应该快快乐乐的,而安娜却追求烂漫和昙花一现,甚至为此牺牲性命,实在是太无知了。你看,以安娜的做法面对人生,身边的人都得到了些什么,丈夫没了妻子,孩子没了母亲,情人没有了活着意义,那岂是她一个人的事,一死了之还真是自私。安娜常常让我惋惜,伏伦斯基却一直让我感动,做男人就得像他一样。
卡列宁这个人一看就知道是很传统的人,脚踏实地,事业有成,应该是个好男人。然而,越是深入了解我就越怀疑这个人,可能是日久见人心吧。我在想,也许是他伪装得太好的缘故,所以身边的人都说他是一个好人,事实并非如此。一个好人会不让一个想见孩子想得痛彻心扉的母亲见见自己的孩子?一个好人会让一个自己爱着的女人得不到自己的幸福?答案是,不会。
所以,由此至终,卡列宁把自己包装起来,满口经文信仰,在基督信徒的伪装面具下展开他劣质的行为,他内心本来就是一个小人。他自大,所以要占有一切,他自私,所以容不得别人幸福;他无情,所以折磨妻子,他无义,所以不理睬孩子。我一直搞不懂卡列宁到底有什么追求,看得出他并不爱享受生活,难道他所做的一切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吗?真为这样的人感到可悲。
看完电影我才发觉生活中我们也有他们的影子,为人处事存在他们的痕迹,我只希望不要有人重复他们走过的路,快快乐乐活在当下不是更好吗?
#p#副标题#e#
第三篇范文:电影安娜卡列尼娜观后感 作文
安娜是一位十分动人美丽的少妇,她优雅靓丽的气质很会使男人一见倾心。渥伦斯基是一位青年伯爵,英俊倜傥,感情冲动,敢于表达。两人碰在一起,檫出爱情的火花是必然的事。
安娜早年嫁给长她20余岁的卡列宁,少女渴望得到应有的爱情,但卡列宁是一架官僚机器,想升官,冷漠无情。安娜同他过了8年苦闷虚伪的生活,还生了个儿子谢廖沙。两人思想性格的尖锐对立,正是家庭破裂的根本原因。
安娜本来是去调解哥嫂感情纠纷的。哥哥斯蒂瓦同家庭女偷情,嫂嫂多莉便同哥哥大闹一场,家庭危机愈演愈烈。不想在火车上邂逅渥伦斯基,他风度翩翩,热情活泼又年轻,浑身洋溢着青春活力,这就同年老古板、官气十足的卡列宁构成尖锐的反差。同渥伦斯基的相遇是安娜性格的转折点,使她第一次领略到了她从来没有体验过的爱情,认识到过去全部生活的虚伪。安娜以感情为第一生命,她极其珍视自己的爱情,不愿意像其他贵妇人一样,偷偷摸摸当情妇,以丧失个性的人格尊严来获得上流社会的默许。当看到渥伦斯基从马上摔下来时,她立刻泪流如雨,不顾一切地大声叫喊起来,因而大受上流社会小姐太太们的指责。在回家的途中,她对卡列宁说“我爱他,我是他的情妇……随你高兴怎么样把我处置吧。”可卡列宁要求她保持表面的夫妻关系,不要把渥伦斯基带到家里来。卡列宁的冷酷是安娜无法接受的,而她同渥伦斯基的公开结合却又把自己置于同上流社会对立的地位。于是,这个弱女子同上流社会之间,便展开了力量悬殊的殊死斗争。
渥伦斯基对爱情的冷淡则成为加速安娜死亡的催化剂,使得安娜陷入了空前的绝望和孤立无援的窘境。渥伦斯基原本是个不错的青年,对下层人民也表现出一定的同情,在火车上看到一名铁路工人被压死了,立刻拿出200卢布,赠给孤苦无依的寡妇。对安娜的爱情也不乏真诚,当与安娜一见倾心后,他不顾周边人的议论,疯狂地追求安娜。从安娜与渥伦斯基热恋到相爱来看,安娜是尽情享受了渥伦斯基的爱,两人缠缠绵绵纵情做爱,渥伦斯基竭尽全力把握做爱节奏,使双方都感受到了爱的魅力。可以设想,如果安娜与卡列宁离婚手续能够办下来,渥伦斯基绝不会放弃安娜,一定会与安娜生活在一起的。在19世纪的沙皇俄国,贵族阶级把持着国家政权,专制思想和特权思想根深蒂固。一个20多岁的青年难以承受社会和家庭压力,最后必然选择抛弃原本喜爱的女人。
作为贵族出身又嫁给社会上层官僚的安娜,自己也有许多不被世人认可之处。寻找爱情固然是人间最崇高的权利,但维持爱情靠一个人是办不到的。安娜是一个有夫之妇,并且有一个孩子,家庭地位珍贵;渥伦斯基是一个尚未婚配的青年,小安娜4岁,爱情观尚未定型,思想活跃,且家庭出生同样高贵,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不要说在19世纪的沙皇俄国,就是在当今中国,安娜的行为也很难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如果安娜和渥伦斯基真的结为夫妻,那么不论在当时还是在现在的社会,他们都不可能过着像原来那样的优越生活,更谈不上幸福,不能想象他俩会白头偕老。安娜应该面对现实,没有必要去毁掉自己,当一切都无可奈何时,应该追寻自己应有的生活,活着才是最美好的。
影片描写人物细致,情节生动曲折,展现给观众的是一个优雅、动人、情感和敢作敢为的安娜。
#p#分页标题#e#
《安娜·卡列尼娜》观后感800字:贵族阶级
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一书中首句便提到了这句话,在看完此书以及电影之后,我真正走进了托尔斯泰的内心,明白了这句话的含义。
安娜是不幸的,她的悲剧来自她的性格,在19世纪的欧洲,尤其是贵族阶级,她性格上的大胆与躁动,感性与狂热,无疑为她的悲剧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是悲剧形成的根本原因。
安娜拥有极其动人的美貌,丈夫卡列宁是政府高官,膝下有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衣食阔绰,生活无忧。在其他人看来,她的家庭是幸福令人艳羡的。然而现实并非如此。卡列宁对她并无真正意义上的爱情。他只是觉得,拥有一位这样年轻又貌美的妻子,在社交场合会为自己带来颜面和声誉。或许在我们今天看来,这样的婚姻不会幸福,但是在当时的俄国贵族阶级,很多婚姻都是如此,华丽的表象之下掩盖着赤裸裸的虚伪与做作,真正的爱情只会被耻笑和鄙夷。
安娜的心灵是纯粹的,正如她对于爱情的向往与憧憬。当她遇见了渥伦斯基,这个与她年龄相仿,兴趣相投的青年。她无可救药地陷入了对他的爱恋。以至于让她抛弃了一切,她的家庭,她的名誉。可以说安娜是自私的,她口口声声说爱自己的儿子,但是,相比之下,她更爱的还是自己。她将个人幸福凌驾于道德束缚与家庭责任感之上。这样的做法,在当时的封建社会,是注定要受到排挤和唾弃的。
安娜也是缺乏理性的。她将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作为筹码去换一个男人的爱情。然而这个赌注让她失去了本应有的一切。从此以后,她的世界里便只剩下了爱情。渥伦斯基便是她的整个世界。他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语都成了她情绪的转折点。
对于渥伦斯基而言,虽然他也深爱着安娜,但是作为男性,在他的世界里拥有着太多的东西。安娜只是一部分。他的职业和社交等方面让他回归现实,让他不得不面对这风云变幻的社会。再加上外部对他的压力,使他无法面对安娜的感情。在这份不对等的爱情之下,也就酿成了最后的悲剧。
当安娜发现支撑自己生活的最后一根柱子轰然倒塌之后,自己的世界也跟着破碎了,因而不得不选择一种惨烈的方式结束生命——卧轨自杀。
托尔斯泰在这部作品中对当时的封建社会给予了极大的讽刺。在19世纪的俄国,贵族阶级拥有情夫或情妇是一件不罕见的事情。安娜的丈夫卡列宁亦是如此。然而如果一旦将这种婚外恋发展成真正的爱情,就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并被指名为不光彩的,受人鄙夷的,不贞的情感。然而这种情况不仅出现在中世纪,在现代社会亦是如此。
最后我认为,现在是21世纪,女性无论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应该做到独立,放宽自己的眼界,永远不要把爱情视作自己的全部。对于爱情,应当审慎而理性,不要把自己完全展露给对方,不要把爱人看做支撑自己的全部力量。人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是个独立的个体,其他的一切因素都是附属物。希望安娜的悲剧不要在任何一位女性身上重蹈覆辙。
#p#副标题#e#
《安娜·卡列尼娜》观后感800字:羡慕人生
这是个被压抑的充满勃勃生气的女人,安娜因为羡慕光明,爱上了外表俊美,内心空虚的伏伦斯基。对爱情,对幸福的无限渴望是她忘却了一切烦恼和恐惧,在幻想之中只为了爱情而活。而一种虚妄的狂热也笼罩了伏伦斯基,他对安娜一见钟情,沉迷于她的美丽和独特气质,但更为重要的是,他与安娜的特殊关系带给他有一种征服感,荣辱感。这种虚荣之心决定了他对安娜的爱情十分肤浅。而安娜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新的生活中,伏伦斯基对她来说,就是她所有的希望和寄托,就是她的一切。这种纯洁无暇的爱 使 伏伦斯基自惭形秽,推动着他不得不重新认识与安娜的关系,对自己的肤浅和轻率表示自责,并在精神上强迫自己进一步爱这个女人。
安娜和伏伦斯基的爱情如同燎原之火,熊熊燃烧起来,情感完全控制了理智。 道家说,无为而为,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当在爱的纯洁之中涂抹上其它色彩的时候,这种爱就不再是完美的了。但此中没有是非之分,没有对错之分,只有理智和情感不懈的抗争。 安娜是另外一个人的妻子,是一个孩子的母亲,是社会希望她恪守道德的人。在爱情的对面,是长期的宗教情结和大众意志。这种大众意志有时表现为道德,有时表现为法律。 而伏伦斯基是一个始终属于世俗的人,他没有勇气与他过去的世界完全断绝,他无力反抗来反对这种宗教情结和大众意志,也就无法帮助安娜摆脱极度危险的精神危机。伏伦斯基和安娜的灵魂属于两个不同的精神世界。他们虽然一见钟情,但他们貌合神离,相距遥遥,根本不可能融合在一起。当安娜孤独无助的时候,伏伦斯基选择了逃避,他想要回到他以前的那种花花世界里。 对生活和理想彻底失望的安娜选择了自杀。她生活在巨大的压力之中,已承受太多的悲哀与不幸。她需要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干扰。她用她的方式寻求到心灵的完全宁静。 安娜最终没有与现实妥协,她是一个非常勇敢的女人。很难说在我们现在的社会中能够容纳安娜这样的女人,我们都企盼着理解、宽容、仁慈,我们都希望我们的世界和平、安宁、充满人性。但悲剧总是一天天在我们的身边发生。如果我们不能坚持自己的信念,不能宣扬纯洁的生活,我们的世界不知将会走向何方。当邪恶在社会中横行的时候,纯洁和高尚的东西反而显得愚昧可笑。这是我们的现实。而文章的作者托尔斯泰和他的安娜一样,直到生命终结,都不与不合理的现实妥协。
#p#副标题#e#
《安娜·卡列尼娜》观后感800字:三角人生
安娜是一个有夫之妇,而伏伦斯基的出现,我觉得是一个小三在干扰他人的生活。虽然说卡列宁缺乏情调,不懂爱情,可是在电影中卡列宁始终包容安娜,在那个社会,他知道安娜的出轨是一条不归路,在这条路上一定是困难重重的。卡列宁对安娜说自己没有一点错误,他的宽容曾经 使 伏伦斯基陷入苦恼,一度想放弃对于安娜的爱情。为了追求爱情,安娜抛弃了自己的家庭,虽然想念儿子,但是却选择离开。安娜的爱情并不能走远,偷来的感情总会有累了的一天。伏伦斯基开始追求安娜的时候是狂热的,不顾世人的眼光,而得到安娜的时候,却开始考虑到自己的地位与面子了。伏伦斯基拥有帅气的容颜,他没有矜持,而是和其他贵族女性调情,达到自身内心的满足。他总是不顾后果的,伤害到的是喜欢他的女子们。是伏伦斯基给她们许多幻想与痛苦绝望,朝秦暮楚的。书中批判卡列宁虚伪,而伏伦斯基不是伪君子吗?在世人的谴责下,伏伦斯基开始畏惧了,安娜可以为了他放弃一切,而他不能。他累了,他对安娜越来越冷淡,一次吵架,伏伦斯基愤然离去,她觉得一切都完了,安娜准备自己坐火车去找他,她想象着正和他母亲及他喜欢的小姐谈心,她回想起这段生活,明白了自己是一个被侮辱、被抛弃的人,她跑到车站,在候车室里接到了渥伦斯基的来信,说他10点钟才能回来,她决心不让伏伦斯基折磨她了,起了一种绝望而决心报复的心态,最后安娜身着一袭黑天鹅绒长裙,在火车站的铁轨前,让呼啸而过的火车结束了自己无望的爱情和生命,这段为道德和世间所不容的婚外情最后的结果由安娜独立承担,留下了无限感伤。
对于安娜和伏伦斯基的爱情,我始终无法送上祝福。因为爱情需要感性和理性相结合,不能为了一时的欢愉而不顾后果,那种结果无论如何都是一个悲剧。爱一个人需要考虑对方的家庭以及将来的生活,敢于爱,但也不要过分自私。如果没有伏伦斯基的出现,安娜会一直陪伴这卡列宁到老,而且他的儿子谢辽沙也会有一个爱他的母亲、一个完整的家庭。唉一个人并没有错,但是如果爱错了,不但是恋爱双方的悲剧,也是自己家庭的不幸。“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不要爱错一个人而遗恨终身。当然,也希望一些人不要为了个人私欲而破坏其他人的家庭,小三的行为是可耻的,是令人深恶痛疾的。偷情者可以表现出自己的无比钟情,可是那也是一种矫情而已。
我爱范文 » 安娜卡列尼娜观后感 6篇范文
免责声明:本文由52fw.cn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