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老板血亏1200多万 神秘“操控者”隐藏20多年

52fw.cn 栏目【合同】【购销合同】 已阅0

  “如果再来一次,可能还是会(上当)吧。”偶尔,诸暨纺织商人穆茜(化名)会回想起4年前那桩骗局。

  2016年的夏天,据说是过去55年来最热。那个夏天,两个男人——倪林(化名)和宋伟(化名),用4笔购销合同,套走了她价值1200余万元的服装货物。

  穆茜随父从商20多年,老板血本无归,有无法面对的,甚至在办公室里自杀身亡。

  杨诚咽不下这气,他想通过法院,要回属于自己的那笔钱。

  当年8月,案子在杭州市滨江区人民法院一审开庭,杨诚要求泰艾妮赔偿损失。随后泰艾妮反诉杨诚,称其不履行合同义务,未按期交货,构成违约,杨诚公司的账号随即被冻结。

  杭州市滨江区人民法院的判决书。

  “开一次庭生气一次,对方律师甚至拿出厚厚一沓海外客户出具的证明,说因为我延迟发货,导致对方巨额损失。”一年里双方6次对簿公堂。尽管对方一拖再拖,杨诚最终获诉,但泰艾妮公司账下没有资金,他依然没能拿到一分钱。

  这样的结果,他其实早有预计。

  有很多企业资金紧张,难以承受高额的诉讼费用及资金冻结风险,在冗长的诉讼期内,最终与对方庭外协商终止合同。

  杨诚更听说,有企业为了尽快结束,甚至在协商中私下赔付了动辄十数万元的费用。

  受害企业超30家

  出事后,杨诚断续打听到有同行受骗的消息。象山、义乌、兰溪……不少地方企业的损失近千万元。

#p#分页标题#e#

  2018年,诸暨市公安民警张峰第一次听说这个案子,当时,他调到经侦大队不久,刚处理完一起涉资亿元的传销大案。“取证的难点在于,服装企业间相互欠款是常事,而从倪林和宋伟入手,又很难查明货款去向,”张峰说。

  经过长期摸排,2019年8月,倪林和宋伟相继落网。根据搜查到的合同与订单,自2015年后,受害企业名单超过30家。

  受骗企业因此积压在仓库的大批成衣。

  成立进出口公司后,他们的惯常手法,先是招聘一批人脉丰富的资深从业人员,通过他们确定诈骗对象。建立联系后,通常由倪林负责合同谈判,宋伟则监督其后的生产、验货。两人用小额合同或部分履行合同的办法,诱使国内企业签订大额加工合同。

  为了持续行骗、避免债务纠纷,倪、宋几乎不到一年就会更换企业,重新开展业务。

  “我有资源你有钱,不如你来开公司,我们帮你经营。”凭借这套说法,倪林和宋伟先后拉人开办企业,接连成立了浙江泰艾妮、增创、莹宇等进出口公司,自己只担任实际管理角色。

  2017年后,由于频繁行骗,两人的诈骗区域逐渐从浙江,转移至福建、广东等地区。

  而倪林本人的行骗经历或还要追溯得更早。天眼查显示,倪林曾于2005年成立杭州恒业进出口公司,担任法人。其后,恒业公司与多家服装公司曾发生合同纠纷案件。套路大致与穆茜、杨诚们的经历类似,只不过所谓的海外客户从某国换成了韩国。

  受骗者中不止有成衣企业,也有部分原料企业。“其实就是两头骗,假装和原料公司建立长期合作,从而诱骗该企业以赊账形式给下游企业提供原料。”这样一来,原本需要全款采购布料、辅料的成衣企业,可以用更少的资金采购更多原材料。而倪林、宋伟正好可以借此骗取更多的订单产品。

  浸淫纺织圈多年的倪林很能抓住企业主的心理。“一般采购商会把我们的利润压在8%左右,但他会多给一点。”杨诚还记得,谈判时倪林很懂得拿捏火候,既让你觉得占了便宜,又不至于因开价过优,让你产生怀疑。

  即便拖欠了债款,他们也能用一套说辞为自己开脱。杨诚就认识一家本地企业,连着被倪林的公司骗了三次,“他把欠钱的锅都甩到上家公司法人头上,把自己描成受害者。然后作为补偿,再提出一个优厚的合同。”急着翻本的企业,往往会再坠陷阱。

  杨诚自己也组织过七八家企业联合追债。“倪林二话不说,当面给其中态度最暧昧的一家打出几十万的货款,放话说只要不闹就能拿钱。”拿到钱的很快“收兵”,原本气势汹汹的“联军”被逐个击破,不了了之。

  隐藏的“纺织杀手”

  实际上,倪林和宋伟只是“代理人”身份。在与纺织企业签订大额加工订单后,所有的服装产品,最终都出口给外籍华裔张福铭及旗下的公司。

  那么,张福铭是谁?

  2008年时,江苏省进出口商会曾向会员企业发出过一份风险提示,称已陆续接到过多家企业投诉,张福铭用高价订单“诱惑”,在收到货物后便不知所踪。

  2007年,一个账户为“fenghuabaidu”的注册用户,曾在知名外贸社区——福布外贸论坛上发帖。在《关于张福铭诈骗犯罪集团的一些线索和证据》文内,称张福铭是上海人,1955年生人。1998年因诈骗被上海市经侦总队通缉,同年偷渡海外。

  其惯用英文名为Joe Zhang,妻子则于2006年出国。

  钱江晚报·小时记者也在网上检索到一份落款为“张福铭”的自述,其中不少与“fenghuabaidu”帖子内容相吻合。其自称生长在上海,也曾努力成为一个成功的民营企业家,后和妻子先后移居海外。在天眼查上,也记录了多家由张福铭担任法人的企业,最早一家制衣企业成立于1993年,注册资本1000万美元,其妻子的名字也出现在了高管名列中。目前,这些企业都处于吊销状态。

  受访者提供的张福铭驾照。

  张福铭在海外拥有MayFashions Corp.、Explore Trading Inc.、Nine fashion Inc.等多家企业,利用服装贸易中常见的“赊账付款”惯例,通过“代理人”,譬如倪林和宋伟这样的角色,与国内服装企业签订永远无法“结账”的采购合同。

  即便有厂商发现上当,但已经出关的货物停放在海关仓库,这种方式会带来高额的仓储费,如果不能卖出,还需要支付一笔不菲的海运费才能运回。杨诚就听说,张福铭会借机提出低价采购的建议,在厂商无奈被迫接受后,再次赖账。

  本该运往海外的货物被积压在仓库后,杨诚也接到过电话。“对方知道我积压了一批货,希望能用二折的价格回收。”杨诚忿忿地说,“都是一伙的,有人开公司,有人做中介,有人销赃。只要你还抱着想回本的念头,人家就要把你吃干抹净。”

  有人去海外一边打工一边要债

  穆茜第一次听说Joe Zhang的名字,是在出货后一个月。

  久未收到货款的她,正好要去海外参展,于是联系了倪林,希望能去考察下对方企业。“我们很少打听进出口公司的客户信息,这算是行规,但我是实在有点担心。”倪林倒很爽快,马上发来了对方的联系方式和地址。

  2016年8月,她第一次赴海外讨要货款。模样60来岁、富商打扮的张福铭亲自接待了穆茜,还带她参观了自己在当地服装公司集中街道的办公室和设计间。

  穆茜在几十名老外客商和完备的公司体系中,被张福铭说服。他答应她,“回去之后一个礼拜,马上放款。”

  晚上的饭局,张福铭偷偷把穆茜拉到一边,提出能否撇开倪林直接合作。看重生意规矩的穆茜很反感,拒绝和他进一步合作,“现在想想真是后怕,要是答应了,又被骗一笔。”

  杨诚知道的几家企业,就因为贪图更高的利润,选择和张福铭直接合作,结果输得更多。

  穆茜之后又去了两次海外讨债。最后一次她不仅没见到张福铭,还被对方报案后到达的警察驱赶下楼。

  之后,她拿到过一张自己的货在张福铭仓库里被打包的照片。她特意向在海外的朋友咨询了贴在包装外的商标,是一家以卖“便宜货”著称的当地企业。

  她明白,自己的货,被张福铭贱卖了,“这笔钱肯定是要不回来了。”

#p#分页标题#e#

  去海外向张福铭追讨货款的人不少,张峰在调查时也接触过不少,但无一例外以失败告终。其中一个受骗者告诉他,在张福铭公司附近的宾馆里,他们遇见过一个华人,“一问才知道,那个人几年前被他骗了,在那里一边打工,一边向他要钱。”

  吃一堑长一智:按规矩办

  张福铭身处海外,根据目前国内的司法程序,取证难度很大。对于张福铭的追查,相关公安机关仍在继续。

  自从4年前张福铭的骗局后,杨诚砍掉了旗下几家企业,目前杨诚的工厂还有900多名员工。尽管无法恢复到昔日的规模,但断臂求生,帮他扛过了此后不少难关。

  在这场骗局中,有企业倒下,也有不少和杨诚类似,重新站了起来。

  自从2年前官司结束后,杨诚扔掉了不少当时搜集的资料,“学费也已经交过了,再陷进去也是无济于事。”

  之后,他的经商风格,也在这几年有了大变,“以前一心想着做大做多,现在不会这样考虑。”如今有朋友找他希望合作,他一律要求必须按流程缴齐所有保险,否则再好的关系,也做不了生意伙伴。

  杨诚曾拿到过一张倪林、宋伟的合作商名单。他按图索骥地给所有企业去过电,提醒他们赶紧停止生产,防止受骗。

  结果,不少企业以为他是来抢客户的,相信他的人寥寥。

标签: 购销合同 老板 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