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每日电讯:开明国语怎么教?

52fw.cn 栏目【教案】 已阅0

  在小学教材市场上,由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主文、丰子恺插画的《开明国语课本》重印本,2005版都早就卖断市了。如今一些图书网站上,这版书也已卖脱销了;与此同时,媒体报道称,港版教材也受到内地家长的热捧。
  被热捧的民国时期国语课本跟现在的语文课本,内容差别大,而且几套国语教科书都没有明确要求朗读或背诵的课文,也没要求写什么字造什么句,更没有“想一想”这为什么“说一说”那怎么样。它们简简单单,只有课文。我很好奇,教材如此简单,当时的教师们怎样教呢?
  那时的小学生也都写作业,但总不会把整篇课文里的所有字都写几十遍吧?应该也不会每个词都造一两个句子,那么每篇课文得背诵或者抄写几遍呢?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要不要总结并抄写在专用笔记本上而且熟读背诵?他们有没有分段写段意、抄解词?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方式,该不会是从民国老师们那儿继承下来的吧?
  很多问题我们都没法回答,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时没有汗牛充栋的教辅书,也没有练习册、单元测试、月考、段考、习题集。当时油印机好像也还相当稀罕,教师大概也没有刻蜡纸印试卷的习惯。虽然还有人翻出民国小学生作文了,但那时“优秀学生作文”书是否列入小学生必读书目估计可疑,当年的小学生有没有背诵所谓的“范文”且随时套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呢?老师们是否也曾经要求学生熟读题材各异的“优秀作文”以备考试照搬?
  那时的老师们似乎没有给我们留下“课堂实录”,以及大谈经验的“教学论文”。很可能因为教师无须考虑职称,以至于他们也忘记给我们多留一些“论文”。那时老师们手头是不是只有一本教科书?有教学参考书吗?写教案吗?抱怨不知道该如何上课了吗?同一所学校或者同一管理区的教师们是否被要求写格式相同的教案?他们应该不会有“教案设计”“优秀教案集”之类的书可以“参考”。假如他们也写教案的话,恐怕不会料事如神似的把课堂学生如何思考如何回答都完整地写在教案上,当然也就不会有书商找到特级教师把课堂实录当教案印成书。
  如果只给教师提供一本薄薄的教科书几篇单纯的课文,他们上课大概也只能全凭自己的知识储备去自由发挥了,对教材的分析也只能完全出于自己的理解。他们必须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或者说他们拥有独立的思想,创新意识无须刻意强调而自然形成,死扣教材不敢越雷池一步的禁忌对他们而言就显得十分可笑,头上戴着紧箍咒还洋洋得意那就更不可理喻了。这很可能使学生潜移默化随之而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或许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想创新思维吧。
  那时的老师们究竟如何上课这个问题,现在是否需要探究,也许无关紧要,我要说的是,如果只是绕着民国教科书兜圈子,只是盯着教科书问题纠缠,对解决我们今天教育所遭遇的种种问题帮助并不很大。我们还需要更深入地探讨,教师究竟应该如何上课?
  我国近些年也有很多教育专家去国外考察,带回的往往只是高谈阔论。倒是有几本美国一线教师的经验之谈给我们提供了见识美国课堂教学的一点机会,即使基于国情的考虑,借鉴价值可能有限,不过,美国的教师个性发挥空间还是很充分的,他们对教辅书对参考书之类很少提及,教学更多的是在利用自己的学识而不是现成的“答案”,他们的课堂是在和学生一起探索,而不是只会给学生提供升学考试需要的“标准答案”,这与我想象中的民国教师有些接近。当代中国教师为什么不可以这样呢?

标签: 课文 老师 上课 答案 教学论文 标准答案 论文 背诵 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