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作文的命题通常都有提示性的文字材料,由此引出话题。这个“提示材料”或叫“提示语”至关重要,它展示写作话题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敲定话题作文的写作范围,从而拓宽考生选材和立意的思路,尤其能为考生提供诸多写作的角度和切入点。因此,要写好话题作文,第一步就是要读好读懂“提示语”,吃准话题的含义;第二步寻找切入话题的最佳角度,通过细化话题,即缩小入题的范围和角度,化多为少,化大为小,化粗为细,宽题窄做,最终确定文意的取向。
(一)怎样读懂“提示语”读懂“提示语”最快捷的方法是“九词设问”,即运用人们思维中常使用的“谁”、“什么”、“什么样”、“怎么样”、“为什么”、“何时”、“何地”、“多少”“假如”这样几个思维词去解读“提示语”。方法是:从“提示语”所提供的信息中,找出写作的具体内容,明确自己文章的主旨,即明确自己在话题的范围内写什么事情,表达什么思想,阐述什么观点,抒发什么情感。如同写一般命题或半命题作文一样,首先明确文章的中心。文章中心句的确定就是找到了切入点。如以“起点”为话题的作文题,有这样一段“提示语”:“三年初中生活,你肯定有许多新起点,也许是学习上的点滴进步,也许是思想上的一次变化,也许是生活中的一点感受。有些人在起点前奋力拼搏,享受乐趣;有些人在起点面前犹豫徘徊,咀嚼着生活的苦涩……”
“提示语”第一句话的是“什么生活”?——“初中生活”,这就明确了写作题材的范围是“初中生活”。这第一句的后半句“你肯定有许多新起点”,你肯定有“什么”?——新起点。这就点出了“话题”——“起点”。“起点”后面的冒号,提示的是“起点”的内容是“什么”?——也许……,也许……,也许……这三个“也许”是对许多新起点的诠解,实际上是在提示考生从学习上、思想上和对生活的感受分三个方面去选材。“提示语”里还有这样的内容,有些人在起点面前是“怎样”表现的?——“奋力拼搏”,结果“怎么样”?——“享受乐趣”;有些人在起点面前“怎样”表现的?——“犹豫徘徊”,结果“怎么样”?——“咀嚼着生活的苦涩”。这样一问一答,设问演绎,就为你的立意敲定了方向,“提示语”最后的省略号。意在提示考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通过联想,开拓自己写作的思路。
再如以“家”为话题的中考作文试题有这样一段提示语:
家是什么?是难舍的亲情,是温馨的集体,是亲爱的祖国。在这里,父母用慈爱的伞为儿女撑起一方晴空,儿女以孝顺的心给父母奉上一丝慰藉;在这里,洋溢着浓浓的师生之情,伙伴之谊……
提示语的第一句“家”是什么?是难舍的亲情,是温馨的集体,是亲爱的祖国。虽然没有给“家”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但这三个分句却形象地将“家”这个概念作了诠释,说明“家”是一个以亲情组合的充满温馨的集体;同时又指出了它的外延即有小家和大家,由集体到国家。这个提示极为重要,因为没有这个提示,考生可能会锁定“家庭生活和难舍的亲情”方面去选材构思,势必去重复那些不知写过多少回的陈旧事例,缺乏新鲜感,而把选材的范围扩大到“集体”和“国家”,这样可写的东西就多了,可选择的余地就宽了。提示语的第二句可这样设问,在这里都发生过什么故事?都表现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一问是在敲定写作范围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了文章的中心句,即你所要写的是一件或几件什么事来表现一种什么样的情思。假如你这样写班集体这一个温馨团结的“家”,要表现浓浓的师生情或同学之间纯真质朴的友情,那么,你的以“家”为话题的作文切入点也就找到了。
(二)多角度思考,小角度入题
话题作文给你写作的空间较大,可写的东西很多,不可能都写,这就要求细化话题,即化大为小,化粗为细,化难为易,做到多角度思考,小角度入题。如下面一则话题作文。
窗是人类的一大发现,窗子的种类很多,用途很多,关于窗子的比喻、联想也很多。比如学习之窗、心灵之窗、电脑电视窗等。请围绕“窗”字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
这样的以“窗”为话题的文章怎样入题?怎样确定切入点?
从提示语中可以看出命题者为考生选材立意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通过联想可入题的角度很多,运用“九词”设问法可以为你找到入题的最佳角度。
1.窗有什么功能?为什么说“窗”是人类的一大发明?可写说明文也可写议论文。
2.“窗”的发展史是什么?窗的变化与社会发展、生活变化有什么关系?可以就此发表议论。
3.“窗”有什么比喻意义和引申意义?从这些比喻意义、引申意义上着眼,可以联想到如下一些切入点;人的眼睛是心灵之窗,一张照片是童年之窗,电视、报刊是社会之窗,天安门是中国之窗,大使馆是国家之窗,柜台是商业之窗,文物是历史之窗,细胞、DNA是生命之窗……
4.窗外景色有什么变化?窗外的世界有什么精彩之处?由窗外的风景与大自然联系起来又有不少可写的东西。
5.窗外有什么故事?窗外有老年迪斯科、共青团志愿者、邻里亲情……可以用散文和小说的体裁来表现窗外发生的故事。
6.还可以写成说明文,如苏州园林的窗有什么特点?北方窗花的艺术风格是什么?
以上这些都是运用“九词”设问法围绕“窗”这个话题打开的思路,然后根据你占有的材料,熟悉的程度和自己擅长的文体来确定你的切入点,这样就可以避免大而空,杂而散,真正做到化大为小,宽题窄做。
有的话题作文“提示语”不多,常用省略号提示考生要通过联想和想象完成话题的外延,从而展开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思考。这种情况可采取纵横开合法。
纵——纵向思考,按时间顺序,古往今来地联想。如以“水”为话题,可联想到整个中国历史与水有什么联系,产生过什么样的故事:大禹治水,李春设计赵州桥,隋炀帝开凿京杭大运河,旧社会发洪水造成的悲剧……新中国成立后兴水利,疏河道,筑大坎,小浪底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全国军民战胜洪水所谱写的感天动地的英雄篇章,于是可提炼出“中国的历史是水”的抒情主题。
横——横向思考,按空间顺序四面八方的联想。想一下与水有关的成语、俗语、谚语、名言都有哪些,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流水不腐”、“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等,这些都可以拓宽你的思路。
开——发散思考,由一点向四周辐射的开放性思考。如由水与自然的关系,联想到与社会和政治的关系,由香江联想到1997年香港的回归,联想到长江、黄河、香江水的融合,以“万水朝宗”象征祖国统一大业这样一个主题。
合——集中思考,由四周向一点集中的思考方法,也就是由多角度向小角度收缩,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和语言表达能力最后敲定话题作文的切入点。
话题作文的话题一般都较为抽象和宽泛,考生最易犯“贪大求全”的毛病。如要求以“奥运”为话题作文,如果只是一味空喊“支持奥运”,“我为奥运添光彩”等口号,却写不出一件关心奥运的具体事情,这样文章味同嚼惜,自然不会是好文章。
从小角度入题,就是细化话题,把内容宽泛的话题细化成具体的自己可写的小事情上,为大题目、宽题目、虚题目找一个小巧的突破口,以小题材反映大主题,从小事上挖掘出深刻的闪光的思想。例如以“变化”为话题,你若锁定写家乡的变化,再细化为是写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如写精神上的你再缩小角度,写人的思想观念的变化,紧扣时代精神,于是把“变化”这个大而宽的话题细化缩小到一件小事,以奶奶穿拖鞋为切入点,通过奶奶思想观念的变化,反映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
总之,话题作文一定要本着这样一个原则:多角度思考,小角度入题,真正做到细化话题,化大为小,化难为易。把文章做到实处。
我爱范文 » 话题作文怎样切入话题
免责声明:本文由52fw.cn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