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勿忘国耻 圆梦中华”学术座谈会在南京举行。会议由省社科联、省历史学会和省中国近代史学会联合主办。省中国近代史学会会长黄玉生、省社科联学会部主任程彩霞、省历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杨颖奇、省社科院历史所所长叶扬兵等3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座谈会。
“和平,是人类社会殷切的期盼,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流。历史研究要顺应这个历史潮流,更好地为现实服务”,省中国近现代史学会会长黄玉生在致辞中指出,南京大屠杀事件是世界现代史上极其罕见的战争暴行,其程度之惨烈、手段之残忍、范围之广泛、持续时间之长,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中国学术界对于南京大屠杀的系统性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迄今已走过了30多个春秋,出版了大量研究成果,取得了丰硕成果。在今后开展大屠杀研究中,学界要继续加强资料收集和整理这一基础性工作,全面整理档案、照片、资料、实物等,特别是做好大屠杀幸存者资料的收集工作。
在专家发言环节,十位学者各抒己见,为深入南京大屠杀史研究群策群力。省社会科学院孙宅巍研究员通过细致梳理中日双方资料,确定在南京大屠杀期间,中国军民于草鞋峡发动了数千人的大暴动抗争,呼吁在草鞋峡附近建立大型暴动群雕,以此为象征,凸显中国人民的伟大斗争意志和民族团结精神。
南京民间抗战博物馆馆长吴先斌回顾了抗战老兵口述史工作,强调做好抗战老兵口述史,是一项极其光荣的任务,也是研究抗战、关心抗战的学者们的使命。南京师范大学经盛鸿教授提倡加强日本侵华史与南京大屠杀史的教育工作,要将开展宣传教育活动的重点放在学生身上,重视中学生、大学生、研究生,让青年了解历史。
省历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杨颖奇研究员结合新冠疫情对中国、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的时代背景,希望强化后疫情时代的学术研究,呼吁编撰一套跟南京大屠杀史有关的人物系列普及性读本,以通俗笔法呈现历史细节。南京大学刘成教授是研究和平学的专家,他在发言中从和平的不同定义与内涵出发,指出必须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创建一个世界和平的新时代。南京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王银泉教授结合其近年来完成的南京大屠杀史实翻译经历,强调了南京大屠杀史实翻译对于构建南京大屠杀史实对外传播话语体系,掌握话语主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认为,南京大屠杀史实翻译属于国家翻译实践行为,是维护国家利益、强化意识形态的重要手段,因此具有高度的国家战略意义。做好南京大屠杀史实翻译,有利于我们确立话语主权,从而体现国家意志,塑造国家形象,维护国家利益,捍卫民族尊严。
此外,省第二历史档案馆郭必强研究员、南京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原副馆长刘小宁副研究员、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严海建教授、省历史学会副秘书长崔巍研究员等也介绍了各自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最新研究成果。专家们精彩的分享给与会者带来很多新的启迪和思考,纷纷表示受益匪浅。(苏文)
我爱范文 » “勿忘国耻 圆梦中华”学术座谈会在南京举行
免责声明:本文由52fw.cn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