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教案:《税收及其基本特征》教学设计

52fw.cn 栏目【教案】【政治教案】 已阅0

经济常识  第五课  第二节  第一框题  《税收及其基本特征

(1)知识与技能:了解税收基本含义,理解税收的基本特征以及税收基本特征之间的内在联系,懂得如何区分偷税、欠税、骗税、抗税等违法行为。并在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自我探究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注重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学会看书,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体验学习的快乐,提高学习的效率,深刻理解税收知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教学情境的设立,增加师生情感交流,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热爱真理的思想感情。通过对违反税法案例的分析,使学生懂得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自觉纳税是爱国行为,偷税、欠税、骗税、抗税是违法行为,增强依法诚信纳税的意识,进一步培养学生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自己应有贡献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税 收 的 基 本 特 征

教学难点

如何认识违反税法的几种行为

教学方法

问 题 探 究 法

教学手段

多 媒 体 辅 助

课 时

40分钟

教学活动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展示学生对税收知识了解程度的调查结果,由此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讲授新课:

第二节  税收与纳税人

一、 税收及其基本特征

1.介绍“12366纳税服务热线”统一标识

[来源:Zxxk.Com]

2.初步形成对这一节内容的框架、体系

3.税收及其基本特征

(1)税收的含义

结合调查结果,令学生初步体会加强税收宣传的必要性。

在分析标识含义的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令学生深思,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在师生交流中,使学生懂得相关税收的一些知识,再次体会依法纳税的必要性。

由学生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结合自己归纳的知识框架,对本框题的内容进行简要的分析、说明。

目前,中学生对有关税收的知识所知甚少,激发学生学习税收与纳税人相关知识的紧迫感,又为本课难点问题的探讨埋下了伏笔。

结合我国四月份的“税收宣传月”活动,使学生初步形成对税收的一些认识,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通过自主探究学习,梳理本框题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教师通过对学生预习的指导,更好地把握学情。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取得的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税收主体——国家;

目的——为实现国家职能;

手段——凭借政治权力无偿取得;

依据——税法;

内容——国家向纳税人征收的货币和实物;

地位——是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2)税收的基本特征

① 强制性:

A 指税收是依靠国家的政治权力而强制征收的。

B 征税必须有法律依据;纳税人必须根据税法的规定纳税,否则将受到法律制裁

② 无偿性

A指国家取得的税收收入,既不需要返还给纳税人,也不需要对纳税人直接付出任何代价。

B税收的无偿性指的是针对具体的纳税人(并不是所有纳税人)没有直接的反还关系,这与社会主义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并不矛盾。

③ 固定性[来源:学科网]

A指在征税之前就通过法律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对象和征收数额之间的数量比例,不经国家批准不能随意改变。

2005年3月,某乡农民徐某在开发“绿邦农业科技示范园”活动中,对本乡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乡政府决定给予他10万元奖金,并明确宣布此奖免缴个人所得税。

讨论:乡政府的这种做法正确吗?

(3)比较税、利、债、费

(图表见附录)

教师活动

学生分析税收的内涵,深刻理解税收的含义。

学生阅读教材基础上,师生共同分析税收的各个基本特征,并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深刻理解税收的特征。

学生讨论、分析,对易错知识点有更加科学的认识。

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在对比中深化对税收基本特征的理解,并在这一过程中置疑,再合作探究释疑。

学生活动

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正确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发展学生探究问题的思维能力。

这一部分知识专业性强,难以理解,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抓住关键词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分析,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归纳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又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形成初步认识,利于突破重点。

通过讨论分析,学生对于税收的基本特征,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通过比较分析、置疑、释疑的过程,利于学生对税收的基本特征有更加清晰的认识,有助于突破重点。

设计意图

 

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三者缺一不可,统一于税法。

(4)违反税法的行为

①比较几种违反国家税法的行为,分析偷税、欠税、骗税、抗税的特征

② 设计几种违反国家税法的情境,学生判断并分析属于哪种违反税法的行为。

思考:(1)在饭店结帐时,总能碰到这种情形:顾客问:“能否优惠一点儿?”服务员说:“不要发票可以优惠一些。”对这一类现象应如何认识?

③ 2005年全国税务稽查查处情况简要介绍

讨论:对于违反税法的行为我们应如何认识?

课堂小结:

由师生共同归纳

(见附录知识结构图)

学生在集体讨论,相互交流过程中,懂得如何区分偷税、欠税、骗税、抗税四种违反税法的行为。

学生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出现违反税法行为的根本原因,并为“依法诚信纳税,共建小康社会”献计献策。

通过理论结合实际的分析过程,锻炼学生归纳能力,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使学生对知识有更加理性的把握,突破难点,体会政治课学习的基本方法。

使学生在思想碰撞过程中, 增强依法诚信纳税的意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既深化了对本节内容的理解,又充分发挥了政治课德育主渠道作用。

小结采用知识结构网的设计,利于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体系,有助于学生对本课整体内容和思想的把握。

 

#p#分页标题#e#

  附录:

  1.纳税服务热线统一标识? “12366纳税服务热线”标识释义:

  1.“12366”作为标识的设计主题。象征着一年12个月366天,全程为纳税人服务。

  2.“6”字与“水滴”的结合,象征人人纳税,滴水汇成江河,造福社会。

  3.“6”字与“电话”结合,用“6”字形象化为电话听筒,体现热线电话的概念和服务方式。

  4. 弧线,把“热线”形象化。红色象征社会大众纳税的热情。

  5. 标识采用卡通、趣味的设计手法,提升纳税概念的亲和力,有利于纳税的普及宣传。

  2.比较税、利、债、费的特征

债[来源:学科网]

手续费

罚没款

捐赠

强制性

没有

没有

无偿性

没有

没有

固定性

没有

没有

没有

没有

  3.比较偷税、欠税、骗税、抗税

类别

特     征

制 裁 手 段

相 同 点

偷税

隐瞒、欺骗方式不缴或少缴税款

追缴、罚款、负刑事责任

都没有向国家缴纳税款,都违反了税法规定,都要接受法律惩罚

欠税

不按时交纳、拖欠税款

限期缴纳、加收滞纳金拍卖财产抵押

骗税

用欺骗手段骗取国家税收优惠

处罚金或没收财产判刑

抗税

以暴力、威胁方法拒不缴纳税款

处以罚金、判刑

  4.分析下列案例,属于哪种违反税法的行为?

  (1)《当代体育》杂志社从1998年至2002年,在账簿中多列支出、并将部分销售收入计5725.76万元分5次转移至虚拟企业《奥林匹克书画社》,共逃税223.72万元。

  (2)2001年至2004年期间,临海市翔诚饰品有限公司等涉案5户企业取得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408份,采取非法购汇、虚抬出口产品价格等手段,实施骗取出口退税款1208.93万元,其中实际骗取出口退税款801.93万元。

  (3)黑龙江广播设备制造厂从1996年1月至2003年12月期间,采取收入不记账的手段,少缴营业税、城建税、房产税、企业所得税等共计495.269万元。

  (4)2005年10月8日,某酒楼老板在税务局追查假发票时,不仅不配合检查,而且采取藏匿、转移等手段逃避检查,更为严重的是该老板伙同工作人员还打伤了两名税务检查人员。

  5.2005年全国税务稽查查处情况简要介绍

  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崔俊慧4月20日透露,2006年税务机关将进一步依法加大对涉税违法案件的处罚和执行力度。据统计,2005年全国立案查处了46.4万起税收违法案件,查补收入367亿元。其中查补税款超过百万元以上的案件就有3300起,查补收入99.5亿元。

  只“黑津冀系列虚开发票案”一案,涉案企业有502家,涉税额14.5亿元。

  6.知识结构

相关推荐

高考院校库(挑大学·选专业,一步到位!)

高校分数线

专业分数线

高考全程导航家长入口学生入口

标签: 税收 及其 基本 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