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教案:《荷塘月色》教学设计(三)

52fw.cn 栏目【教案】【语文教案】 已阅0

高一语文教案:《荷塘月色教学设计(三)

  一、教学目的

  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作者淡淡的忧愁与淡淡的喜悦夹杂在一起的思想感情。

  2.仔细揣摩语言,欣赏动词和叠字运用的精妙,体味通感、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运用的艺术效果。

  二、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点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2.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分析作者在作品中透露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在正式上课前先请大家听三篇文章的片段,然后请大家说说它们的篇名和作者。

  A段: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B段: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C段: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提示:A段《春》,B段《背影》,C段《匆匆》,作者均为朱自清)

  这三篇文章都是散文,但并不是同一类散文,《春》以写景为主,《背影》以叙事为主,《匆匆》则以说理为主。朱自清的散文感情真挚,情景交融,语言秀丽朴素,比喻形象生动。著名作家郁达夫这样评价他的散文:“(朱自清的散文)贮满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了冰心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文学研究会——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文学社团,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发起人有茅盾、朱自清、叶绍钧、冰心、郑振铎、许地山等。他们提出了“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阵地为《小说月报》。另一个有影响的文学社团是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他们提出了“为艺术而艺术”的浪漫主义创作主张,阵地为《创造》季刊)

  今天,我们再和大家来学习一篇朱自请先生贮满诗意的散文《荷塘月色》。(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文章的思想感情

  1.欣赏《荷塘月色》配乐朗诵。(听读时请完成以下任务:①在每一小节前标注自然段序号。②用横线划出不认识或不理解的生字词。③用浪线画出你所欣赏的精美句子或用着重号标出你感觉用得好的字词。④划分全文的结构层次。⑤体味作者贯穿于全文的思想感情)

  2.说说你听读后的第一感受。(可从任何一个角度谈)

  3.你觉得从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喜悦还是忧愁或是喜悦中夹杂着忧愁?

  4.作者的忧愁体现在哪儿呢?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开头第一句就给全文笼罩了一层低调的情绪,一个“颇”字说明了“不宁静”的程度之深。由此追问:在第一小节中体现“颇”的细节有哪些?

  ——“月亮渐渐升高了”、“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这说明夜已很深了,而作者却无法入睡,足见不平静之甚。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有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树色一例是阴阴的,咋看像一团烟雾”(以上都是从景物描写中透露出作者的忧愁)

  ——“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以上都是在叙述热闹有趣的事之后,突然一转,情绪又不禁消沉下来。)

上一页 1

相关推荐

高考院校库(挑大学·选专业,一步到位!)

高校分数线

专业分数线

高考全程导航家长入口学生入口

标签: 高一 语文 教案 荷塘 月色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