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生活得太轻松

runsly 栏目【学生】【大学励志】 已阅0

  中國大學生活得太輕松

  前不久,兩張哈佛大學圖書館淩晨4點學生仍在學習的照片,在網絡上迅速傳播。淩晨4點的哈佛大學圖書館裏,燈火通明,座無虛席……圖片配文這樣寫道:哈佛是一種象征。人到底有怎樣的潛力?人的意志,人的才情,人的理想,爲什麽在哈佛能兌現?

  哈佛的餐廳,很難聽到說話的聲音,每個學生端着比薩可樂坐下後,往往邊吃邊看書或是邊做筆記。沒見過哪個學生光吃不讀的,更沒見過哪個學生邊吃邊閑聊的。感覺哈佛的餐廳不過是一個可以吃東西的圖書館,是哈佛100個正宗圖書館之外的另類圖書館。于是,哈佛産生的諾貝爾獎得主有33位,美國總統有7位。

  央視《世界着名大學》制片人謝娟曾到哈佛大學采訪。她告訴記者——

  在哈佛,學生的學習是不分白天和黑夜的。那時,我才知道,在美國,在哈佛這樣的名校,學生的壓力是很大的。在哈佛,随處可以看到睡覺的人,甚至在食堂的長椅上也有人在睡。而旁邊來來往往就餐的人并不覺得稀奇,因爲他們知道這些倒頭就睡的人實在太累了。在哈佛采訪,感受最深的是,哈佛學生學得太苦了,但是他們明顯也是樂在其中。

  在哈佛學習的一個北大女孩跟我說,哈佛的本科生,每學期至少要選修4門課,一年是8門課,4年之内修滿32門課并通過考試才可以畢業。一般而言,學校都要求本科生在入校後的頭兩年内完成核心課程的學習,第三年開始進入主修專業課程的學習。隻有最聰明的天才學生可以在兩三年内讀完這32門課,一般的學生光應付4門課就已經忙得頭昏腦漲了,因爲在課堂上教授們講得飛快,不管你聽得懂聽不懂,課下又留下一大堆閱讀材料,讀不完你根本就完成不了作業。

  北大女孩說,我在這裏一個星期的閱讀量是我在北大一年的閱讀量,而且,哈佛的作業量要求很大。她說,我們課後要花很多時間看書,預習案例。每堂課都需要提前做大量的準備,課前準備充分了,投入了時間認真準備了,才可以快速推進課堂讨論的進程,而之前如果不讀那麽多的書,你就無法參加到課堂讨論之中。

  在采訪哈佛大學終身教授丘成桐教授時,他說:中國大學生的大學生活太輕松了,我們總是說,中國的孩子爲了高考受了多少苦,其實,在美國一些着名的中學裏,高中的學習同樣是很苦的。我的孩子上中學的時候,也經常學到半夜。在美國,随着年齡的增長,一點點加重學習的任務。到了大學是最苦的,所有的精英教育全都必須是吃苦的。而中國的孩子到了大學,卻一下子放松下來了。他們放松的4年,恰好是美國大學生最勤奮的4年,積蓄人生能量的黃金4年。所以,美國的高科技人才一直是世界最多的。謝娟說,我有同感,我們也對國内的一些重點大學進行了采訪,卻很難感受到哈佛那樣的學習氣氛和探究氛圍。到了哈佛,你才知道真正的精英并不是天才,而是要付出更多努力的人。

  說到中美大學生的比較,謝娟說,我們的學生缺少吃苦的精神。我們的家長和學生認爲高考前是最苦的,我們講的寒窗苦讀,很多時候是被動的苦,帶着功利的苦,而不是在其中有濃厚的興趣。而在美國大學,尤其是精英雲集的大學所要付出的苦是我們想象不到的。在哈佛,征服學習是每個人的口號。要想變得強大就需要學習得更多,爲此哈佛的課程安排得多而且緊張。其目的是幫助學生提高批判性思維能力和想象力,學會發現和鑒别事實真相,堅持對事物進行嚴謹的分析,能夠理性、曆史地認識現實問題和道德問題。另外,練就長時間超負荷學習的毅力。

  美國小學是知識的吝啬鬼,嚴格限制孩子得到知識的數量,一個月隻允許孩子得到一個知識,孩子每得到一個知識都需要付出很多的汗水和辛苦。在這個過程中,動手、思考和感悟比知識本身更重要,孩子對知識總是有着渴望。美國教育的聰明就在于:先讓孩子去感悟,去思考,然後得到知識,這個時候知識就變成了智慧。智慧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創造力。學習有三個階段:感性認識—感悟—知識,知識是學習的最高階段。美國教育讓孩子走完三個階段,才能得到知識;中國教育是讓孩子通過感性認識得到知識,或者直接得到知識。美國教育一個月的知識量隻相當于中國教育一天的知識量。相差29天,這29天就是感悟的時間。美國教育通過讓孩子感悟比中國教育多産生了一個東西:智慧。美國學生比中國學生多産生了一個東西:創新能力。在高中時期,美國學校培養的是自主學習的習慣。而中國的高中是老師填鴨式學習,讓學生習慣了依賴。能力、習慣上的差距,讓中國學生與美國學生在大學選擇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态度。

  學生說,在哈佛學習強度大,睡眠很少,有在煉獄的感覺,對意志是很大的挑戰。在哈佛,教授們會時常提醒學生們要做好時間管理。在人生的道路上,你停步不前,但有人卻在拼命趕路。所以,你不能停步,你要不斷向前,不斷超越。成功與安逸是不可兼得的,選擇了其一,就必定放棄另一個結局。今天不努力,明天必定傷悲。哈佛告訴它的學生:學習時的痛苦是暫時的,未學到的痛苦是終生的。

  哈佛沒有高樓大廈,隻有新英格蘭的紅磚牆。即使諾貝爾獎獲得者也不過在校園有一個絕不起眼的停車位。畢竟哈佛最起眼的是100座圖書館,尤其是一個個像圖書館那樣的人,或者說,一個人就是一座圖書館。哈佛或哈佛人是不需要任何包裝的。

  某教授對學生說,你學我這門課,你就一天隻能睡兩小時。學生想,那麽,我學4門課,我就沒有睡眠時間了,我就得倒貼睡眠時間了。哈佛的博士生,可能每三天要啃下一本大書,每本幾百頁,還要交上閱讀報告。哈佛過橋便是波士頓,前人類學系主任張光直在哈佛讀博士那幾年,沒有上過橋沒有去過波士頓。

  人到底可以有怎樣的意志力,人到底可能有怎樣的潛力?哈佛一一告訴你。

  中国大学生活得太轻松

  前不久,两张哈佛大学图书馆凌晨4点学生仍在学习的照片,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凌晨4点的哈佛大学图书馆里,灯火通明,座无虚席……图片配文这样写道:哈佛是一种象征。人到底有怎样的潜力?人的意志,人的才情,人的理想,为什么在哈佛能兑现?

  哈佛的餐厅,很难听到说话的声音,每个学生端着比萨可乐坐下后,往往边吃边看书或是边做笔记。没见过哪个学生光吃不读的,更没见过哪个学生边吃边闲聊的。感觉哈佛的餐厅不过是一个可以吃东西的图书馆,是哈佛100个正宗图书馆之外的另类图书馆。于是,哈佛产生的诺贝尔奖得主有33位,美国总统有7位。

  央视《世界着名大学》制片人谢娟曾到哈佛大学采访。她告诉记者——

#p#分页标题#e#

  在哈佛,学生的学习是不分白天和黑夜的。那时,我才知道,在美国,在哈佛这样的名校,学生的压力是很大的。在哈佛,随处可以看到睡觉的人,甚至在食堂的长椅上也有人在睡。而旁边来来往往就餐的人并不觉得稀奇,因为他们知道这些倒头就睡的人实在太累了。在哈佛采访,感受最深的是,哈佛学生学得太苦了,但是他们明显也是乐在其中。

  在哈佛学习的一个北大女孩跟我说,哈佛的本科生,每学期至少要选修4门课,一年是8门课,4年之内修满32门课并通过考试才可以毕业。一般而言,学校都要求本科生在入校后的头两年内完成核心课程的学习,第三年开始进入主修专业课程的学习。只有最聪明的天才学生可以在两三年内读完这32门课,一般的学生光应付4门课就已经忙得头昏脑涨了,因为在课堂上教授们讲得飞快,不管你听得懂听不懂,课下又留下一大堆阅读材料,读不完你根本就完成不了作业。

  北大女孩说,我在这里一个星期的阅读量是我在北大一年的阅读量,而且,哈佛的作业量要求很大。她说,我们课后要花很多时间看书,预习案例。每堂课都需要提前做大量的准备,课前准备充分了,投入了时间认真准备了,才可以快速推进课堂讨论的进程,而之前如果不读那么多的书,你就无法参加到课堂讨论之中。

  在采访哈佛大学终身教授丘成桐教授时,他说:中国大学生的大学生活太轻松了,我们总是说,中国的孩子为了高考受了多少苦,其实,在美国一些着名的中学里,高中的学习同样是很苦的。我的孩子上中学的时候,也经常学到半夜。在美国,随着年龄的增长,一点点加重学习的任务。到了大学是最苦的,所有的精英教育全都必须是吃苦的。而中国的孩子到了大学,却一下子放松下来了。他们放松的4年,恰好是美国大学生最勤奋的4年,积蓄人生能量的黄金4年。所以,美国的高科技人才一直是世界最多的。谢娟说,我有同感,我们也对国内的一些重点大学进行了采访,却很难感受到哈佛那样的学习气氛和探究氛围。到了哈佛,你才知道真正的精英并不是天才,而是要付出更多努力的人。

  说到中美大学生的比较,谢娟说,我们的学生缺少吃苦的精神。我们的家长和学生认为高考前是最苦的,我们讲的寒窗苦读,很多时候是被动的苦,带着功利的苦,而不是在其中有浓厚的兴趣。而在美国大学,尤其是精英云集的大学所要付出的苦是我们想象不到的。在哈佛,征服学习是每个人的口号。要想变得强大就需要学习得更多,为此哈佛的课程安排得多而且紧张。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学会发现和鉴别事实真相,坚持对事物进行严谨的分析,能够理性、历史地认识现实问题和道德问题。另外,练就长时间超负荷学习的毅力。

  美国小学是知识的吝啬鬼,严格限制孩子得到知识的数量,一个月只允许孩子得到一个知识,孩子每得到一个知识都需要付出很多的汗水和辛苦。在这个过程中,动手、思考和感悟比知识本身更重要,中国大学生活得太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