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茂渊: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

52fw.cn 栏目【学生】 已阅0

  张茂渊: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

 

  有个女孩子,文章写得好,于是出名了,女孩子叫张爱玲;她写过一篇《姑姑语录》,于是她的姑姑也出名了,她姑姑叫张茂渊。

 

  没有谁是为了成为某某某的某某而生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张茂渊不仅是张爱玲的姑姑,还是张茂渊的张茂渊。

 

  张茂渊: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

 

  一、她的父亲母亲

 

  父亲:张佩纶(1848-1903),字幼樵,一字绳庵,又字篑斋,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二甲进士,授翰林院侍讲,晚清名臣。早年在京城与李鸿藻、潘祖荫、张之洞、陈宝琛、陈宝廷等同为“清流”,以弹劾大臣而闻名。袁世凯说,“天下翰林真能通的,我眼里只有三个半,张幼樵、徐菊人、杨莲府,算三个全人,张季直算半个。”

 

  2、母亲:李菊耦(1866-1912 )晚清重臣李鸿章的第二个女儿,敏而能诗,很受李鸿章钟爱,1888年嫁张佩纶。此时的张佩纶已年过四旬,且系三婚,而李菊耦时年二十二,但李鸿章爱才心切,促成此事。

张茂渊: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


张茂渊: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

  李菊耦和张佩纶育有一子一女,其子名张志沂,就是张爱玲的父亲;其女名张茂渊,即张爱玲笔下常提到的"姑姑"。

 

  笔者介绍张茂渊父母的目的是什么呢?是想说“龙生龙凤生凤”的优质遗传?还是想说明张家的家学渊源?如果这些对一个人的人生有大影响的话,说明一下也是天经地义之事。在张茂渊身上的那股灵气和我行我素,应该是天生的,既为天生,探究一下其父其母便不是搭花架讲排场之举。

 

  二、他与她今生最美丽的相遇

 

  1925年,25岁的张茂渊和嫂子黄逸梵(张爱玲的母亲)一起出洋留学,登上了一艘从上海开往英国的轮船,一想到即将开始的新生活新人生,两个人都很兴奋,遗憾得很,这种兴奋很快就被身体的不适所冲淡和取代。船一离港就随着波浪上下颠簸,张茂渊开始晕船,她伏在甲板上不停地呕吐,这时候同船的一个年轻绅士伸出了援手:一条毛巾、一杯清茶、几句温文尔雅的交谈、一首清新淡雅的英文小诗:他与她一生最美丽的相遇就此徐徐展开。

 

  他叫李开第,也是上海人,毕业于南洋公学,因获取公费留学生的名额而前往英国曼彻斯特留学。

 

  这次相遇具备所有最美丽相遇的元素:同是上海人,都去英国留学,不存在萍水相逢擦肩而过各奔东西的问题;绅士淑女才子佳人;年龄相当,李开第比张茂渊小一岁。

 

  一对年轻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每天都有说不完的话,赏不完的景,张茂渊甚至开始勾勒他们未来的蓝图。

 

  可当李开第知道她的身世后便立刻冷淡了下来。那时候的知识青年,大多有着很浓的意识形态情结。在李开第看来,张茂渊的外祖父李鸿章是出卖民族利益的卖国贼,父亲张佩纶是“马江之战”中的懦夫,哥哥张廷沂是个吸毒又嫖娼的公子哥儿,于是他便断了婚娶之念,毅然斩断情丝,转身和一位女留学生在一起了。

 

  他对她说:“你不要等我了,我们今生已然无缘。”

 

  倔强的她却坚定地说:“今生等不到,我等来世。”

 

  在中国,婚姻是两个家族之间的大事,家世、双方亲属等外围问题常常或促成或阻扰男女主角的终身大事,这是婚姻的现实之所在、无奈之所在,但也是爱情的希望之所在:也许会有那么一天,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这一张旧船票仍能登上彼此的客船。

 

  她说到做到,从此将所有的追求者都挡在门外,再也不谈恋爱,一心一意守候在她的真爱身边,哪怕他已有佳人相伴。

 

  三、有情人终成眷属?!

 

  1928年,张茂渊从英国回到上海,任职于怡和洋行。

 

  1929年,李开第带着他的未婚妻也回到了上海。

 

  1932年9月,李开第在大华饭店举办婚宴。张茂渊亲自到场祝贺,她盛装出席,表现得落落大方,十分得体,外表不动声色,内心却早已如他们初次相遇的那片汪洋,她爱的人终究成了别人的爱人,她能做的也只有默默地送上祝福。

 

  张茂渊像金岳霖和梁思成夫妇那样,也与李开第夫妇成为了好朋友,李开第的儿女们自小便喊张茂渊“张伯伯”,她与李开第一家,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张爱玲从少女时期就对李开第很熟悉。1939年,18岁的张爱玲赴香港大学求学,刚好李开第被派往香港工作,张茂渊和张爱玲的母亲黄逸梵便委托李开第担任张爱玲的监护人。张爱玲在学校、在生活上的事务,都由李开第代为处理。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李开第一家离开香港赴重庆,才改托他的一个朋友照应张爱玲。

 

  1942年,张爱玲返回上海,在解放前后那几年,张茂渊与侄女住在一起,张茂渊: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