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言茂松老师做科研是一段快乐的时光。为什么快乐,关键是他有影响,结果跟着他做科研就借着他的影响跟着快乐了。这种感觉好像不是我一个人,记得有个有名的数学家,年轻人问他为何一辈子做数学,他回答说,做数学被人肯定呀(大意)。
但是,我今天不想说太多的这种快乐,说点自己独特的感受。
跟着言老师做科研的个人感受第一点是,相信自己做的事情是对的事情。这个感觉可能有点好笑,做科研的人还有人不相信自己做的事情是对的吗?我看未必。但是,跟着言老师做科研,相信自己做的是对的事情这个感觉非常强烈。我说一件小的事情,有一段时间言老师对科学决策很感兴趣,还写了一本《贝叶斯决策》的书。做决策研究,可以做成应用数学,也可以做成了为了实际决策提供工具的应用研究。言老师的兴趣不在做成应用数学的那个地方,但是做对实际决策提供工具,经常容易变成皇帝的新衣,一种摆设。我之所以感觉言老师是真的相信他自己做的事情,除了实际做的工作外(这个以后再说,太专业了),我的这个印象主要来自他告诉我的一次经历。他女儿考大学,面临选择什么学校的时候,他自己做了一个决策表,最后做出了好的选择。他要是不相信自己做的是对的,他不会在涉及自身切身利益的时候采用这个方法的。我感觉坚持做自己相信是正确的科研并不容易,但是坚持下来的好处就是可以相对平稳,相对安心。这个其实蛮重要,蛮基础。
跟着言老师做科研的个人感受第二点是,简单直接。言老师大学学的是发电专业,但是文革后做的是最优化、决策等。这些内容也属于信息学科吧,数学很多。这个方面曾经听说一个故事,说是钱学森到一个学校听一个老师讲了一堂课,内容大概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结果他的评价是没有碰到问题的实质(大意)。跟言老师做科研,他是一定要找到物理本质再谈数学的表达的,有的时候则是借助数学弄清楚物理的本质,几乎不会就着数学谈数学。这么做的结果看起来就是 简单直接。记得在读硕士的时候,我们做了一个时序电力系统随机生产模拟的工作,我自己憋了三个月告诉了他一个想法,那是我们两个站在研究室白板边,交谈大概就是十分钟不到,他听完告诉我,就这么做。这个就是我们这个组后来大概做了快十年的那个种子想法的开始。而我在后面花了大概一个多月的时间企图严格推导出这个想法的正确时,他笑着告诉我,这个肯定是成立的,关键是需要你应用数学技巧形式化。我的计算验证也是正确,但是推导真花了很多时间。言老师这种基于物理的推理给我印象非常强烈。而成果其实都是蛮数学的。
跟着言老师做科研的第三个感受,就是横向科研当作纵向科研做。言老师自己获得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大约5项资助,在他那个年龄段属于被资助非常多的老师。但是,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做横向的科研。比如为国家电网做的科研。我的感觉是,他自己不太区分横向和纵向项目的差别,用我的话说就是横向科研当纵向做。需要新方法的时候,就开辟新的方法。需要严格检验就照样检验。我说的基于时序的电力系统随机生产模拟其实推动力是我国第一个核电的配套抽水蓄能电站的规划与建设,纪念言茂松老师(二):跟随言老师做科研
我爱范文 » 纪念言茂松老师(二):跟随言老师做科研
免责声明:本文由52fw.cn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