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食为天。水稻是中国最重要的作物。新中国建立以来,水稻技术的研究和试验一直持续不懈地进行着。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是中国农业研究的一项重大自主创新。
袁隆平,1930年9月生于北京,1949年8月考入了重庆相辉学院农学系。1953年8月毕业后分配到湖南省安江农校任教,在长达19年的教学生涯中,袁隆平一面教学,一面从事生产实践、选择课题进行科学研究。由于开展杂交水稻研究的需要,袁隆平1971年2月调到湖南省农业科学院专门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工作。1984年6月成立了全国性的杂交水稻专门研究机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后又成立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均由袁隆平任中心主任。
20世纪30年代,美国杂交玉米的成功开发,为其他作物的杂交繁育提供了极大的刺激,人们开始研究利用杂交优势来开发杂交水稻。水稻是严格的自花授粉作物,花器小,因此不可能用人工去雄杂交的方法生产大面积所需要的大量种子,最有效的方法是利用细胞质上的雄性不育现象。杂交稻种的商业化生产包括复杂的三系方法:(1)找出细胞质上的雄性不育系;(2)通过它和保持系来生产具有不育性的,但可望具有遗传特征的后代;(3)通过这些种子,用“恢复”系来生产具有正常自花授粉能力的种子。由于杂交种子生产的困难,国际上大多数研究者中止了它们的研究。
1960年袁隆平从一些学报上获悉杂交高粱、杂交玉米、无籽西瓜等,都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外生产中。于是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60年7月,他在早稻常规品种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与众不同的水稻植株。第二年春天,他把这株变异株的种子播到试验田里,结果证明了上年发现的那个“鹤立鸡群”的稻株,是地地道道的“天然杂交稻”。他想:既然自然界客观存在着“天然杂交稻”,只要我们能探索其中的规律与奥秘,就一定可以按照我们的要求,培育出人工杂交稻来,从而利用其杂交优势,提高水稻的产量。这样,袁隆平从实践及推理中突破了水稻为自花传粉植物而无杂种优势的传统观念的束缚。于是,袁隆平立即把精力转到培育人工杂交水稻这一崭新课题上来。
1962年,袁隆平在学校图书馆的《参考消息》上看到了英美科学家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而获得诺贝尔奖的消息。这年暑假他自费到北京,去中国农科院找当年他的老师了解国外研究的进展。
在1964年到1965年两年的水稻开花季节里,他和助手们每天头顶烈日,脚踩烂泥,低头弯腰,终于在稻田里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的植株。经过两个春秋的观察试验,对水稻雄性不育材料有了较丰富的认识,他根据所积累的科学数据,撰写成了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1966年2月发表在中国科学院院刊《科学通报》上。这是国内第一次论述水稻雄性不育性的论文,不仅详尽叙述水稻雄性不育株的特点,并就当时发现的材料区分为无花粉、花粉败育和部分雄性不育三种类型。那期《科学通报》是“文化大革命”停刊前最后一期,袁隆平的论文幸好被国家科委一个局领导看见了,就发函下去,要求湖南省科委和安江农校支持袁隆平的试验。从1964年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算起,袁隆平和助手们整整花了6年时间,先后用1000多个品种,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勇于攀登科技高峰的典范:袁隆平
我爱范文 » 勇于攀登科技高峰的典范:袁隆平
免责声明:本文由52fw.cn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