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纳人生需要解决的所有问题,就是5个矛盾,10个字:大小、多少、轻重、缓急、得失。物理学研究物体的大小、物质的多少、质量的轻重、运动的缓急和能量的得失。因此,人生与物理是相通的……
———王铁山
印象
除了对科研和学术的执着钻研,王铁山给人最深的印象,是他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精神和好学精神。
研判
4月9日,甘肃省委统战部专门向兰州大学党委统战部发函,指出王铁山作为甘肃统一战线党外特约信息员,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站在服务中央、省委决策的高度,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敏锐性,广泛开展调查研究,深入分析研判形势,报送了一批有价值、时效性强的意见建议。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不断好转,为兼顾减少聚集出行、保障复工复产和开学季疏堵保畅,4月13日,甘肃省兰州市恢复机动车尾号限行。限行区域缩小、限行时间仅限于早晚高峰、限行尾号与星期数一致。此次更具人性化的新规定,得到市民的点赞。
鲜为人知的是,这次限行“新规”的出台,与王铁山等多位甘肃省政协委员连续5年的建言推动有关。兰州大学党委统战部副部长王兴东说:“学校知情的老师都在祝贺王铁山委员,打趣说‘古有愚公移山,今有铁山移山。’”
8年来,王铁山对政协工作和委员身份的认识愈加深入———“作为一名政协委员、一名党外知识分子,理应说实话做实事,尽心尽力履职,为百姓受益、社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较劲
在王铁山看来,此次更加人性化、科学化、精准化的限行“新规”的出台,是党政部门重视委员建议、双方良性互动的结果。
“兰州市实行的机动车尾号限行制度,限制通行的机动车尾号与日期关联,节假日和周末又不限号,缺乏规律性,不便记忆,司机稍不注意就违限,被罚款、扣分。”在甘肃省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上,王铁山与多位委员联名,提交了《关于完善兰州市汽车尾号限行制度的提案》,建议将限行尾号与星期数关
联,这样每辆车每周固定的一天限行,便于记忆;每周限一天,每年少开52天,可大大减少无意违限事件发生。此外,还建议减轻违限的扣罚标准,适当降低车辆保险等按年度缴费的收取标准,让限行政策更加公平、公正,减少有车市民的负担。
当时,这件提案并未引起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只是被留作参考。
在2017年召开的甘肃省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上,王铁山又向大会提交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兰州市交通管理体系提升交通通行效率的提案》,其中第一条建议就是调整尾号限行政策。2018年,连任十二届甘肃省政协委员的王铁山,又提交了《关于完善交通管理缓解兰州市交通拥堵问题的提案》,建议“为每辆车提供每年两天的‘容错日’,不扣分、不罚款,减轻司机的心理压力,增加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尽管提案的多条建议被采纳,但主办单位在提案回复中依然明确提出,应继续保持市民已经适应的尾号限行政策。在甘肃省政协十二届二次、三次会议上,王铁山又连续两年提交提案,继续建议按星期数限号、给车辆提供每年两天的“容错日”,同时提出缩小限行范围等建议。
4月9日,兰州市公安局发布公告,自4月13日起临时调整机动车尾号限行规定。在王铁山看来,此次更加人性化、科学化、精准化的限行“新规”的出台,是党政部门重视委员建议、双方良性互动的结果。兰州市公安、交管部门非常重视这件提案。2019年初,兰州市公安局负责人在主持“交通大家谈”活动时,专门邀请王铁山到场交流,后来,又邀请他参与调研兰州交通现状及治理工作。王铁山说,“2019年全年,我们就这个问题一共谈了4次,都想积极推动这件事。”今年3月初,兰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再次邀请王铁山座谈,讨论限行政策调整的初步方案。随后,王铁山还应邀与交警部门实地考察兰州市东部城区的交通现状,探讨精确的限行路线。
在反复的协商讨论、现场考察过程中,双方的意见日趋一致,联系也更加紧密。在限行初步调整方案确定后,交警支队又联系王铁山征求意见。
谈及限行“新规”的落地,与王铁山一同推动此事的甘肃省政协常委段建玲颇为振奋。她说,自兰州市开始对机动车实施限号政策以来,她就曾多次因为忘记车牌号与对应的日期而被扣分、罚款。于是,在王铁山提出相关提案后,她迅速响应跟进。5年来,段建玲也持续参与了提案材料的采集、修改以及与兰州市交管部门的协商论证。
“5年的坚持,终于换来了兰州城市交通制度更加人性化的调整,并得到了广大市民的拥护。作为参与者,我们心中有莫大的荣誉感和成就感。”段建玲说。
关怀
王铁山将自己多年的科研积淀和人文感悟,总结成一门通识课程《人生悟理——透过物理看人生》,贯穿文理的界限,在哲学的框架下,利用物理学原理认识人生、解读社会、剖析爱情、理解家庭、指导学习、推进工作。
甘肃省政协委员,甘肃省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会长,中国核物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核学会辐射物理分会和辐射效应分会常务理事,中国辐射防护学会聚变辐射防护分会常务理事,中国材料研究学会极端条件下材料与器件分会委员……王铁山有很多身份,但他最主要的“角色”是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
除了对科研和学术的执着钻研,王铁山给人最深的印象,是他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精神和好学精神。
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刘宁,是王铁山指导的一名研究生。时隔一年多,他依然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见到王铁山时的情形。去年3月,他到兰州大学参加研究生考试复试,在敲开王铁山办公室的门之前,心里一直在打鼓,“王老师手头科研课题那么多、工作那么忙,冒昧进去会不会打扰到他?”而进入办公室,迎接他的是温暖的微笑和一双热情有力的大手,半个多小时的时间里,王铁山问他的家庭情况、本科的学习情况、读研期间的自我规划,鼓励他在努力学习的同时,要多培养读书、运动的良好习惯,而且要学会社交,敢于表达自己。“当王老师得知我此前一直在山东成长、学习,还再三嘱咐我兰州的气候比较干燥,一定要注意适应,平时多吃水果。这些细节上的关怀让我非常感动。”
“王老师一直向我们强调自我学习、自我完善的理念,常常鼓励我们做好自己主课题研究的同时,要到其他课题组帮忙,努力实现全面发展。”读研以来,刘宁惊喜地发现,除日常的教学科研外,王铁山还每周组织一次文化沙龙,让学生、同事们各展所长,凡历史、文化、时事、经济、体育运动,只要在任何一方面有所擅长,都可以给大家作讲解。“王老师每次都拿着笔记本,人民 政协 政协网 政协报 人民政协报
我爱范文 » 王铁山:透过物理看人生做实事
免责声明:本文由52fw.cn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