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37次南极科考队员集训日记

52fw.cn 栏目【知识】【人物简介】 已阅0

timg2.jpg


中国南极科考始于1984年,今年正好是第37个年头。邓小平同志为首次南极科考题词“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由591人组成的第一支南极科考队乘坐“向阳红10号”前往南极,主要肩负两大任务:南极建站和南大洋考察

 中国第37次南极科考队员集训日记


0b55b319ebc4b745fa27d3988ed5ac138b8215be.jpeg


看过上期内容的朋友应该就已经想到,本次科考建立了中国首个南极考察站——长城站。

向首次南极科考的英雄们致敬!

转眼间,中国的南极科考事业已经迎来了第37个年头。

那为什么要提前进行集训呢?南极昆仑考察站位于南极最高点Dome A,海拔4083米。众所周知,高海拔就意味着低氧气含量,机体由平原进入高原后会发生一系列的急性高原反应,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高反”。高反直接影响人体的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进而引发机体精神紧张、过度疲劳、上呼吸道感染等严重后果。科考队员集训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科考队员适应高原的生存环境,保证生命安全。

b219ebc4b74543a976c0c5c21e178a82b80114e0.gif


尽管今年已经是中国南极科考的第37个年头,但高原适应性训练实则才第9个年头。因为并非全体南极科考队都要进行高原集训,只有内陆队也就是需要前往南极高原大陆的小分队才有必要进行。

今年8月,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一纸文件标志着第37次南极考察昆仑站预(备)选队员高原集训工作拉开帷幕。

 中国第37次南极科考队员集训日记


810号所有参训队员于上海集结,因疫情防控要求,中高风险地区的队员暂不参加此次集训。所有队员到达上海之前必须进行核酸检测。

811号上午进行体检,下午在极地中心进行室内教育会,主要就内陆考察任务与安全、高原训练计划、训练要求和注意事项、高原病的预防和诊治、外伤处理和紧急救助、高原适应性训练医学检测相关内容进行培训。

 中国第37次南极科考队员集训日记


 中国第37次南极科考队员集训日记


812号全体队员奔赴西藏。

在拉萨贡嘎机场收到了西藏喜马拉雅登山向导学校各位教练的热烈欢迎和送上的祝福。

1.jpg


813

在西藏喜马拉雅登山向导学校举行了高原适应性训练动员会,自然资源部国家南极考察训练基地副主任夏立民、西藏自治区体育局副局长张明兴、极地中心副主任赵勇和登山教练扎西队长出席会议。

2.jpg


会议结束,西藏登山队教练向参训队员们讲授登山作业中最常用的几种绳结打法,包括单八字结、双八字结、多种意大利结、罗马结、防滑结、渔人结等。

3.png


下午进行了器材的识别和使用、结组行走、保护站的设立、互救训练和自救训练等冰上技能。

4.png


814

4000米海拔适应性结队徒步训练。全队从拉萨登山向导学校出发,冒着蒙蒙细雨行走约5小时,行进距离8.8公里,累计爬升540米,终点最高海拔4100米。

5.jpg


6.jpg


815

上午举行了拉鲁湿地适应性徒步训练,天空依然毛毛细雨。

7.jpg


下午收拾行李前往4300米的羊八井训练基地。

8.jpg


816

上午进行了适应性徒步训练

9.jpg

10.jpg


下午进行了上升与下降技能训练,开展上升器和下降器使用训练,教练耐心讲解动作要领,鼓励队员克服恐高畏难心理。

11.jpg


12.jpg


12.jpg


817

#p#分页标题#e#

全体队员挑战4800米级野外结队徒步训练和户外GPS实操训练。

13.jpg

13.jpg


14.jpg


818日,全体队员由羊八井训练基地返回拉萨登山向导学校。

15.jpg


至此,中国第37次南极考察昆仑站队员预(备)选高原适应性训练圆满结束。各位队员互相帮助、亲如一家、共渡难关,这是一支拼搏进取有温度的队伍,很荣幸能够成为其中一员,也为能够参与中国的极地科考事业而感到骄傲。

最后,致谢西藏自治区体育局、西藏登山队和西藏喜马拉雅登山向导学校和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大力支持和辛苦付出。

标签: 中国第37次南极科考队员集训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