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案: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教案

52fw.cn 栏目【教案】【科学教案】 已阅0

  一、起步与成就

  1.背景:科技基础薄弱;社会环境动荡

  2.政府措施:

  建立发展方针——“自力更生”

  成立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国家科技委

  壮大科研队伍——归国“游子”;政府培养

  编制远景规划

  3.成就:国防科技,医学、农业科技

  4.曲折:

  5.表现:科研事业受挫,科研工作瘫痪,科技差距拉大。

  二、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

  1.背景:文革结束,邓的口号,两次会议召开,科技体制改革。

  2.提出:1988年,邓小平明确提出

  3.意义:反映了时代特点,概括了科技作用,成为理论基础。

  三、走向世界:

  1.原因:“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科研工作者的努力,科技规划的实施

  2.成就:核技术,空间技术,运载火箭研究,信息技术,生物工程

  学思之窗一:

  材料:“我在美国待了20年,20年中,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

  他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

  他是谁? _____________钱学森

  材料:2004年“感动中国”评委会对袁隆平的评语:“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能,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是邓小平;二靠袁隆平。

  学思之窗二:

  材料:欧洲在16世纪以后,就诞生出现代科学(即近代科学)。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在16—18世纪却没有产生现代科学,这些科学已被证明是形成现代世界秩序的基本因素之一,而中国文明却没有能在亚洲产生与此相似的现代科学。

  问题一 16—18 世纪中国科学技术状况如何?

  问题二 为什么没有产生现代科学?

  问题三 近代中国的仁人志士又如何努力将现代科学引入中国?结果怎样?

  问题四 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国家独立、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提供了可靠保证。

  1、建国后在国防科技领域取得重大成就的杰出人物有( )

  (1)钱学森(2)郭沫若(3)邓稼先(4)袁隆平

  2、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在

  A、1949年 B、1988年 C、1985年 D、1976年

  3、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作用和意义有( )

  A、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 B、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

  C、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 D、称霸世界

标签: 高中 历史 教案 科学技术 发展 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