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案: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学案

52fw.cn 栏目【教案】【历史教案】 已阅0

  (1) 范仲掩:主张考经邦济国之术;

  苏轼:主张考诗赋;

  王安石:主张考经义(时务策);

  司马光:主张考经义、论、策。

  (2)统一编纂以儒家经典为内容的教科书(主持编纂《三经新义》作为统一的教科书和考试依据);禁锢了思想自由;进一步强化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3)统一思想;为改革培养人才。

  【课后提高1 】

  (1)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募役(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3分)

  (2)方法:阶级(阶段)分析、一分为二。(2分)

  结论:材料一,基本肯定;材料二,基本否定。(2分)

  (3)避免简单贴标签,应历史地看问题。(2分)

  【课后提高2 】

  (1)军费开支成为国家最重的负担;官吏增多加大财政危机;土地兼并导致阶级矛盾尖锐。(3分)

  (2)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任答两点2分)

  (3)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增强了军队战斗力。(2分)

  (4)反对。王安石变法聚敛财富,盘剥人民,用人不当,导致社会矛盾激化。(2分)

  (5)实事求是,客观公正。(1分,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分析比较】

  1、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及对两次变法的认识:

  (1)同:

  ①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

  ②都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③都触犯了保守势力的利益并遭到强烈反对。

  ④个人命运基本相同。

  ⑤都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

  (2)异:

  ①背景:前者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地主阶级因封建经济的发展而要求建立地主阶级专政;后者面临着财政危机、政治危机、民族危机。

  ②根本目的:前者是建立新制度,后者是巩固封建统治。

  ③效果:前者使秦国成为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后者使军队战斗力有所提高,政府收有所增加。

  (3)认识:

  ①改革必然会受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

  ②成败的关键是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的个人命运为转移。

  ③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改革过程要用人得当。

  ④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标签: 高中 历史 教案 第四 单元 王安石 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