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案: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52fw.cn 栏目【教案】【历史教案】 已阅0

  二、文艺、科学曲折的年代

  1、原因:

  政治运动扩大化,特别是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到来,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遭到批判,甚至上升为阶级斗争问题。不同的学术观点,被看作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一些优秀作品受到错误批判

  2、结果:百花凋零,科苑荒芜。京剧样板戏“一统天下”。

  3、表现

  ①许多学者被打成右派,甚至被作为阶级敌人进行斗争,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一些正确优秀作品遭到错误批判,如王蒙的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艾青的寓言诗《蝉的歌》,昆曲《李慧娘》和电影《北国江南》等。

  ②全国各地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文艺人士、知识分子、民主人士遭批斗(如吴晗、老舍等),有的甚至迫害致死(如京剧表演艺术家马连良、周信芳,画家潘天寿等)。

  ③破除“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一些优秀作品受到批判,如王蒙的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艾青的寓言《蝉的歌》等,还有文化典籍付之一炬,国家文物遭洗劫。

  ④文艺作品遭封杀,仅保留样板戏。

  所谓样板戏是“文化大革命”中一个特殊的词语,是江青等人把当时一批文艺作品视为开无产阶级文艺新纪元的代表所赐的封号。而被确定为样板戏的文艺作品只有8个,它们是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后来陆续出现的京剧《平原作战》、《龙江颂》等9部作品,不在“样板戏”之列,而被称为“样板作品”。 样板戏实际是强行推行文艺的一言堂,与“双百方针”的宗旨背道而驰。中国人口众多、地域广阔,文艺形式多种多样,样板戏无法满足广大人民的需要,同时,也大大束缚了文艺工作者的文艺创作,严重阻碍了文艺的繁荣发展。

  三、艺术的春天

  1、背景:

  ①“文革”结束后,文学艺术和学术领域清算极“左”路线。

  ②邓小平强调坚持贯彻“双百”方针,指出艺术要为人民服务。

  ③中共中央提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五讲”“四美”。

  2、内容:出现以反映“文革”为主题 的“反思文学”、“伤痕文学”;以及以改革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和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的戏剧、电影。

标签: 高中 历史 教案 20课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