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宋前期三司国计体系的演进02-13
摘要:北宋前期由三司主导的国计体系,既继承前代制度,更是宋初中央集中财权、控御地方的产物。该体系的运作机制与演进过程,与唐宋之际财税结构及管理体制变化密切相关。宋初三司依托州郡申报的文帐,直接统筹郡计,进而移易两税钱物以供全国用度。但受实物财政条件及行政能力限制,三司过分集中全国财政计度与审核权,导致申省文帐大量积压,影响国计体系正常运作。真宗朝广泛实行财赋征调立额管理,三司一般不再直接掌控州...
查看详情 >> -
“共和”叙事:切近的历史表述——民国前期历史教科书中的辛亥革命与民国建立02-13
摘要:民国前期的历史教科书对于辛亥革命与民国建立之史实的叙述,是切近于事件发生之时同代人最初的历史表述,是后来所有叙述的基础。这一叙述主要围绕民主共和制度的建立而展开,强调民国建立、清朝结束的历史,是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的过程,可谓“共和”叙事。其特点非常鲜明,突出民主共和制度之建立对于中国历史变迁的划时代意义的同时,在共和制取代君主制的关键环节的表述上,突显袁世凯的地位,把袁氏当政视为共和制...
查看详情 >> -
“汉当自制礼”——东汉前期“制汉礼”的逻辑理路及失败原因02-13
提要:东汉前期出现“汉当自制礼”的呼吁及相关实践,背后有特殊的逻辑理路:认定西汉承秦礼阙,没能接续中断的先王之道。唯有制作“汉”礼,方能验证儒学意义上的王朝受命,这一使命须由“新汉”来完成。光武“受命”和封禅后之趋近“太平”,构成制礼作乐的两大前提。借助制“汉”礼,东汉谋求实现比肩三代的政制教化,继承先王之道而超越西汉。从班固《汉书·礼乐志》“汉无礼乐”的书写,可见东汉儒者对西汉礼阙的判定、惋...
查看详情 >> -
在属地管理与垂直管理之间:明初到清前期福建盐场管理体制的演变02-13
摘要:明初至清前期,福建盐场管理有属地管理和垂直管理两种体制,属地管理又有有无在地盐政机构设置之别。洪武二至二十四年,因盐场建设是国家重构地方统治秩序的一部分,又因朱元璋坚持“以良民治理良民”的理念,故盐场不设在地专管机构,场务由州县兼管。随着国家确立地方统治秩序、开中法推行,为更好控制食盐资源,洪武二十五年国家在盐场设盐课司,并逐渐形成户部通过盐政机构垂直管理盐场的体制。明中叶,场课改折、国...
查看详情 >> -
民国前期“西南政策”考论02-13
摘要:民国前期“西南政策”以云南为中心,联合川、黔,扩展到桂、粤五省联合,又与孙中山护法运动相结合,成为与“北洋”对立的南方政治主张的统称。“西南政策”因时间与空间的演变而发展、流变甚至扩张,国家主义是“西南政策”的主流,同时也存在以云南为中心的地方主义色彩。由于时代、客观条件及领导人等因素,“西南政策”最终走向落幕,但其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历程中代表的地方性视角或者说是“西南方案”...
查看详情 >> -
唐前期外官月料分配比例考释02-13
摘要:唐前期外官按照何种方式与比例分配月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天圣令·田令》及所附唐令的细致解读,结合《夏侯阳算经》及吐鲁番文书等材料,明确了唐前期外官月料分配方式与比例,进而推演出唐前期外官的经济待遇结构。一般认为,唐前期官员的经济待遇,无论内外官,都是视其官品而定,属于品级制的俸禄制度。实际上唐前期外官经济待遇中的主要部分视其职务而定,属于职务收入。这种以职务为核心的经济待遇...
查看详情 >> -
唐前期凉州境内羁縻府州的兴废02-13
摘要:唐代前期,由于边疆政治局势不稳定,吐谷浑、西突厥、铁勒诸部先后迁入河西,唐朝设八个羁縻府州以统之。其寄治区域与隶属关系比较复杂,传世文献记载不一且语焉不详,而随着近年来九姓铁勒首领墓志的出土,一些羁縻州的存废渐趋明朗。八个羁縻州一部分属新设置,另一部分则是从漠北侨置于凉州。安史之乱前后,这些部族陆续迁出河西,其羁縻府州的建制也因此撤销。 关键词:唐代 羁縻府州 铁勒 吐谷浑 唐...
查看详情 >> -
明前期盐粮开中与国债市场的运行02-13
国家(state)对国债(publicdebt)“可信承诺”的实现被制度经济学视为前近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关键。通过“可信承诺”的国债制度,国家与资本实现了稳定可预期的长期共容利益,形成持续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合力。这正是英国率先进入现代社会的关键点。至于如何达成“可信承诺”,诺斯主张代议制民主的宪政制度是其保障。而斯塔萨维奇从英法历史的比较研究中得出结论,对达成“可信承诺”,光荣革命后的英国...
查看详情 >> -
乾隆前期湖南的职役与地方社会治理02-13
摘要:乾隆前期皇帝励精图治重视国家治理,以保甲为核心的地方社会职役得到推行与完善,行使各种职能,在治理地方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地方社会职役在落实民生政策、解决社会问题方面受到官府重视。保甲的功能已然不是只管治安问题,而是协助官府治理地方。如何把握地方社会职役的权限,成为官府实践中遇到的重要问题。有的地方官府利用乡保协助处理民事诉讼,违反保甲条例,官府及时纠正。有的官员具有“隐私”观念,值得关...
查看详情 >> -
唐代前期“统收统支”财政体制与国家治理02-13
国家财政管理体制是规范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财政关系的法律制度安排。在中国古代财政史上,唐代的国家财政管理体制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唐代前期实行的“统收统支”体制,是中国古代第一个法制规范相当齐备的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财政管理体制;唐代后期实行的“划分收支,分级管理”体制,则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地方财政收支挂钩,成为真正意义的一级财政主体的国家财政管理体制。唐代前后期实行的不同国家财政管理体制,对国家...
查看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