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物证史——北魏立国前后的河北因素02-13

      鲜卑族拓跋部本是一个逐草放牧、居无常处的马上民族,没有本民族文字,文化欠发达,但建立北魏政权后,在极短时间内,逐步汉化,最终融入到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笔者试就鲜卑族建立北魏政权前及建都平城后到太武帝时期逐步汉化的过程中与河北的关系做些梳理和分析,以窥北魏立国前后政治文化脉络之基础。   一 北魏政权及其民族文化背景   鲜卑拓跋部最早起源于今黑龙江嫩江流域的大兴安岭附近。其早期历史记录为成帝拓...

    查看详情 >>
  • 隐蔽在历史表象背后的精神世界:北魏常太后与代王夫人的思想契合02-13

      摘要:北魏高宗文成帝拓跋浚的“保母”常太后死后,由于按照礼制规定,不能葬入皇家园陵,因此,便遵照她生前遗愿,安葬于她另选的葬地磨笄山。她之所以选择此地,与磨笄山埋葬着代王夫人有关。在春秋末期,晋国赵氏为了吞并代国,施行和亲之计,将赵襄子之姊嫁为代王夫人,以此麻痹代国;赵简子死后,赵襄子便设计在宴席间谋杀了代王。这一重大变故,使代王夫人陷入难以自拔的矛盾之中:受害之国是其夫家,加害之人属其娘家。...

    查看详情 >>
  • 固原考古所见北魏至隋唐墓葬中的萨珊钱币葬俗 ——兼论萨珊钱币的分布变化及动因02-13

      迄今为止,我国境内发现的萨珊钱币数量已相当可观,总数近两千枚,分布范围虽然较广,但总体上都与丝绸之路存在一定联系。这些发现已引起学界较多关注与讨论,内容涉及萨珊钱币的分布、分期、类型、功能以及与丝绸之路的关系等。但是目前来看,既往研究主要侧重于综合考察,区域性的个案研究相对较少。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固原地区北魏至隋唐时期的墓葬中陆续出土了一些萨珊钱币,考虑到固原与丝绸之路的特殊关系,这些发...

    查看详情 >>
  • 财政体制转型与北魏国家治理02-13

      众所周知,国家治理是指国家通过行政手段使政府、地方、社会以及民众之间的资源配置达到最大(最优)绩效,而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就北魏政权而言,财政体制变迁一方面体现着国家治理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也反映国家权力和自耕农人身依附关系不断强化的趋势。迄今为止,学界关于北魏财政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很多,陈寅恪、陈明光、李锦绣、严耀中、逯耀东以及渡边信一郎等先生都有专门论述,无须赘言。但如果从财政...

    查看详情 >>
  • 北魏柔玄镇地望新考02-13

      内容提要:柔玄镇是北魏六镇之中重要一镇,对于其位置所在,学界多倾向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三工地镇土城子城址。以《魏书》相关记载为依据,综合考察六镇的总体布局,考证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克里孟古城才是柔玄镇镇城,而土城子城址为怀荒镇。   柔玄镇是北魏六镇的重要镇城之一,关于其治城所在,一直存有争议。《北魏柔玄镇地望考述》一文认为,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三工地镇土城子城址为柔玄镇旧址。土城子城址...

    查看详情 >>
  • 高中历史教案:北魏孝文帝改革110-08

    1.关于民族融合的基本理论 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在民族迁徙、杂居相处、长期交往、矛盾斗争的过程中,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它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民族融合...

    查看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