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末藏事改革对西藏建省论的回应及其实践选择02-13

      摘 要:在英俄竞相侵藏,尤其是英国发动两次侵藏战争,致使西藏形势岌岌可危,西南边疆危机空前的清末时局中,西藏建省论者无疑为清廷筹藏固边提供了一种改革思路。然而清末藏事改革者选择了不求建省虚名,但求“以治行省之道而治之”的改革进路。这一实事求是的改革思路与实践,既着眼于应对西藏严峻的边疆危机,同时兼顾西藏的特殊性,兼具原则性与策略性,体现出一定的政治智慧。清廷对西藏建省与否的纠结,实际上是在西藏...

    查看详情 >>
  • 再读隋李静训墓及其葬仪02-13

      摘要:李静训墓是一座体现了特殊葬仪的隋代贵族墓,本文从遗存堆积状态、墓志、墓主身世等方面对考古遗存进行了重新解读。首先根据考古遗存复原了葬仪的过程,认为下葬时没有举行通行的墓内祭祀礼仪,因此墓室空间形态极为特殊,呈封闭式的椁墓结构;其次,根据墓志信息和墓上建筑遗存,认为有意模拟了佛教舍利瘗埋之法,此与墓主的特殊身世和隋代的舍利瘗埋活动有关。此外,李静训的石棺形制和画像内容也较为特殊,源自于北朝...

    查看详情 >>
  • 乡村振兴当前阶段的几个问题及其建议心得体会[共三篇]02-20

    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以及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深入推进,乡村发展将处于大变革、大转型的关键时期。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中高端、多元化、...

    查看详情 >>
  • 毛泽东《论持久战》在战时日本的译介及其影响02-13

      内容提要:全面抗战时期,日本媒体、军方和政府为了摸清中共的抗战战略,以节译、摘译、译述、编译、全译等方式介绍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媒体的译介较早,以节译、摘译为主,日本民间和官方都给予了相当程度的重视。随着侵华战争的推进,媒体对《论持久战》的评价从刻意贬低趋向客观,尤其重视持久战三阶段的论断。在战争相持阶段之初,《论持久战》在军政界引起的反响并不很强烈,随着败退之势显现,日本政府日益重视《论...

    查看详情 >>
  • 明清时期京鲁运河的盗贼及其防治02-13

      摘要:明清时期,常有盗贼在京鲁运河沿线出没,威胁往来粮船、官船、民船的航行安全,对民众生活、地方秩序和漕运畅通造成负面影响。京鲁运河盗贼来源广泛,其形成的原因,既与不同人群面临的生活困境有关,也与运河沿线的经济、交通和环境有关。明清时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防治京鲁运河盗贼,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因为各种因素的存在,京鲁运河盗贼始终未能根除,成为沿河地区社会治理的一项难题。   盗贼,即小偷和强...

    查看详情 >>
  •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观及其新时代启示02-13

      摘要: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于中国具体实际,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文化,怎样对待文化”的问题,形成了内容丰富、特色独具的文化观。在“什么是文化”问题上,他们阐述了文化的本质内涵、文化的基本特征、文化的价值意义;在“怎样对待文化”问题上,他们强调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对西方文化的批判性借鉴、对先进文化的坚持和发展。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观,对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形...

    查看详情 >>
  • 唐代册礼及其改革02-13

      在中国古代皇帝制度下,稳定的国家意志以成文法的形式呈现,唐代的成文法,称作“律令格式”;皇帝日常政务处理和决定,用“王言”表达。王言与律令格式共同构成唐代的法律体系。唐代王言有多种简称,如“制敕”、“诏令”等,执行迟缓或错误,唐律有明确的惩处规定;在实际政治运作中,也存在王言干预法律的现象,被称作“以敕破律”。王言既是皇权日常运行的载体,也是皇帝制度呈现的外在形式。唐朝是中国皇帝制度的成熟时期...

    查看详情 >>
  • 清代冕宁司法档案中的“夷兵”及其功能考察02-13

         内容提要:清代冕宁县作为多民族杂居的地区,雍正年间改土归流后,国家治理开始深入基层社会,为了适应当地民族社会管理的特别需要,当地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制度——夷兵换班制。“夷兵换班制”是通过招募当地“夷民”到流官衙署中充当“夷兵”,作为地方流官处理涉及少数民族内部事务的辅助人员,保证国家在处理当地少数民族民政、治安、司法等事务时有熟悉当地“夷俗”的衙吏。由于“夷兵”实行定期轮换,所以称为“夷兵...

    查看详情 >>
  • 清入关前booi niyalma与booi aha的身份及其演变02-13

      “包衣”“阿哈”群体对于清代八旗制度史、满族民族史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其复杂的身份让史家多有费解,虽久经讨论,然迄无定论。对包衣群体的研究成果,祁美琴先生曾有过梳理,概言之有四种观点:第一,“阿哈”是“包衣阿哈”的简称;第二,“包衣”是“包衣阿哈”的简称;第三,“包衣”是“奴仆”之一种;第四,“包衣”是包衣牛录下人的专称,以区别于户下家奴。在此基础上,祁美琴先生对包衣的身份进行了细...

    查看详情 >>
  • 近代日本军队的国民“统制”机制及其演进02-13

      内容提要:自1873年日本开始施行征兵制以来,日本军部逐渐构建起一套有别于内务省体系、属于军部的国民“统制”机制。军部在明治时期,通过强化征兵制、构建退役军人管理制度来奠定该机制的基础;在大正时期,通过建立役前青年“统制”制度来强化该机制;昭和初期,又通过镇压反军运动、宣传对外战争来验证、巩固该机制。这个机制以征兵制为核心,以“良兵良民”思想和“良民良兵”思想为指导,以服兵役前的青年、现役的士...

    查看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