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国议会代表团对战时重庆的访问与观察02-13

      抗战时期,英国议会代表团应国民政府之邀于1942年11月10日至12月10日访问中国。这是英国议会首次派遣代表团出访盟国。代表团在重庆、西安、成都、昆明等地进行了为期1个月的访问,他们先后拜访了林森、蒋介石、孔祥熙、宋子文、宋美龄等国民党政要,以及中共代表周恩来和民主党派的领袖,考察了战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教育。英国派遣代表团访华,不仅表达了战时英国支持中国抗战的意愿,而且一定程度承认了...

    查看详情 >>
  • 全面抗战时期国民党军步炮协同作战问题02-13

      内容提要:步炮协同是战争中军队使用的一种协同战术,协同效果良否对军队战力和战局胜败具有重要影响。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军步炮两兵种在协同作战时,问题层出不穷,双方各自为战,难以互相支援,炮兵误伤、炸死步兵以及步兵未能充分利用炮火效果的现象屡见不鲜。究其缘由,炮兵兵种建制不全、通信联络手段落后、步炮两者对彼此性能不熟、教育训练不足等是主要原因。面对困境,国民党军虽从教育与训练上作了积极改进,且取...

    查看详情 >>
  • 毛泽东《论持久战》在战时日本的译介及其影响02-13

      内容提要:全面抗战时期,日本媒体、军方和政府为了摸清中共的抗战战略,以节译、摘译、译述、编译、全译等方式介绍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媒体的译介较早,以节译、摘译为主,日本民间和官方都给予了相当程度的重视。随着侵华战争的推进,媒体对《论持久战》的评价从刻意贬低趋向客观,尤其重视持久战三阶段的论断。在战争相持阶段之初,《论持久战》在军政界引起的反响并不很强烈,随着败退之势显现,日本政府日益重视《论...

    查看详情 >>
  • 抗战时期西南边疆币政与政治推进02-13

      摘要:国民政府基于抗战和加强中央集权的考量,自法币改革后,在西南边疆积极推行币政,以期实现其政治意图。一方面,基于共同目标与特定利益的考量,中央与地方当局发生多元互动的有效整合,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金融管理,将一直自成体系的西南金融圈纳入到中央金融体系,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其政治意图推进和边疆治理;另一方面,国民政府在西南边疆币政推行过程中,地方当局展开了不同程度的抵制,呈现博弈之另态,反映其经...

    查看详情 >>
  • 发展与改造:抗战时期的中共党组织02-13

      作为一个非常重视理论工作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的一个重要特点便是在学习苏联的同时,构建出一套符合自身行为逻辑的意识形态解释体系。这种解释体系对中共的自我认同与身份塑造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也为其自身的政策转变提供了理论依据。某种程度上讲,刚刚经历了苏维埃革命的暂时挫折,中共也需要在抗战时期,对思想和组织进行一次再创造。全面抗日战争的爆发,为中共进行这种调适创造了契机,这种调适也促进了中共在抗战时期的大...

    查看详情 >>
  • 战时期冀中根据地的交通战02-13

      交通战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抗日战争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1938年5月,毛泽东就对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问题作出指示,并强调要放手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毛泽东指出:“敌情方面虽较严重,但只要有广大群众,活动地区充分,注意指挥的机动灵活,也会能够克服这种困难。这是河北及山东方面的游击战争已经证明了的”,“在一定条件下,平原也是能发展游击战争的”。   ...

    查看详情 >>
  • 日本战时从军日记所反映的侵华罪行与中国抗战——以《小林太郎战时日记》为中心02-13

      内容摘要 《小林太郎战时日记》从一个普通底层士兵的“战时体验”为我们理解日本军国主义侵华之“罪”和普通人的“平庸之恶”何以发生提供了一种“个体性”视角和一份侵华日军佐证。同时,在其积日累月的记录缝间,也可从“敌对”之“他者”视野看到国共双方正面抗战与敌后抗战之艰辛与坚韧。诸如此类的日本战时日记以“私人书写”呈现出的“日常细节”和不同生命个体的“历史参与”及其“中国观”“战争观”等内容,对参证或...

    查看详情 >>
  • 全面抗战时期中共军队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性扩张02-13

      摘要:全面抗战时期,中共军队无线通信系统迅速发展,呈结构性扩张态势,其支撑因素是报务、机要人员的增加以及制度的完善。在此过程中,新晋的无线通信使用者、报务和机要人员、制度之间存在的张力,使中共军队无线通信系统面临安全和效率的问题,在外在压力增强的情况下,问题逐渐演变成危机。   无线通信是组织和指挥现代战争的重要工具,安全和效率是其基本要求。所谓安全,是指信息在利用电磁波传送时不被窃取,因“...

    查看详情 >>
  • 抗战时期边区农村合作运动的中国化02-13

      一、引言   20世纪初合作化自传入中国后,很快同各种社会思潮结合,转变为一场改造中国的社会运动。其中,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的合作运动不论是规模还是效果都颇为引人注目,不仅改变了传统乡村落后的生产方式,保障了边区的基本物质生活需要,还提高了分散农村的集体化和组织化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新中国手工业改造和农业合作社发展的若干经验方法。回顾目前国内有关抗战时期根据地合作社的研究,可以说在史...

    查看详情 >>
  • 全面抗战时期民营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考察——以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为中心02-13

      内容提要:范旭东于1922年创办的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是“永久黄”团体附属的核心研发机构,也是我国私立化学工业科研团体的嚆矢。全面抗战时期,内迁入川的黄海社克服困难,因地制宜开展创新研发活动,不仅有力支撑了“永久黄”团体在大后方的发展,更为众多后方工业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服务,并在棓酸研究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黄海社在全面抗战时期的研发活动,既反映出这一时期我国工业企业的技术研发达到了新高度,也...

    查看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