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地所见所闻作文400字]10-08

    暑假所见所闻所感作文 400字展开全部8月6日 星期六 天气晴 昨夜风雨大作,夏天的漫漫长夜,我倾听着窗边雨声,紧紧的敲打着我久未敞开的窗棂。也许是不眠听雨的...

    查看详情 >>
  • 欧普照明“超越所见”主题演讲献礼祖国70华诞10-08

    近日,欧普照明携手《中国日报》与火星演讲会共同发起“我的国,我的家”暨建国七十周年演讲盛典活动。三十多位明星为活动发声在伟大祖国建国70周年之时,欧普照...

    查看详情 >>
  • 小说《我们仍未知道那天所见的花的名字》读后感01-13

    小说《我们仍未知道那天所见的花的名字》读后感 “我知道的啊,自己已经死了的这种事情,面码还是知道的啊……” 银色的发丝轻柔地划过天边,碧色的眸子里泛着细碎的光泽。那个笑容,既干净,又漂亮,像一...

    查看详情 >>
  • 简牍所见秦汉行政奖励制度02-13

      简牍所见秦汉行政制度规定,根据行政主体的各级行政机构、行政官吏应该做某种行为的激励性规范,依照一定的条件和程序,对为国家、人民和社会作出突出贡献或者模范地遵纪守法、绩效显著的行政相对人,给予物质的或精神的不同形式奖励,主要有迁职、增秩、拜爵、赐钱财、赐功劳、封邑等形式,建立了一系列必要的行政奖励原则和制约机制,使行政奖励制度化、法律化、科学化。用利益诱导行政组织或个人勤职尽责、作出突出贡献,从...

    查看详情 >>
  • 海外藏对鹿纹挂锦所见丝绸之路多元文化交融02-13

      摘要:2019年7月3日至10月22日在敦煌莫高窟举办的“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吐蕃时期艺术珍品展”中有两件罕见、织造工艺极高的大幅联珠纹团窠对鹿纹挂锦,第一件为美国芝加哥普利兹克收藏,第二件系瑞士阿贝格基金会纺织品研究中心所藏。这两件挂锦主要为装饰吐蕃赞普以及吐蕃贵族的行帐所用。笔者认为,两件联珠纹团窠对鹿纹挂锦产地在中亚,而非敦煌等地,并推测其产地极有可能就是中亚粟特布哈拉(安国)附近的赞...

    查看详情 >>
  • 宋墓壁画所见幹人形象初探02-13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原北方地区出土了大量的宋代仿木结构砖室墓,此类墓葬以独特的营建方式极力模仿现实世界的生活空间,利用砖雕和彩绘形式描绘了充满浓厚生活气息的家居生活。学界普遍认为这些世俗题材壁画,虽非墓主人现实生活的真实再现,但必然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诸多片段。鉴于这种高度的写实性特点,墓室中出现的图像成为传统考古学、艺术史学等学科重点关注的对象,由此产生了一系列颇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就前...

    查看详情 >>
  • 唐罗何含墓志所见安史之乱后入唐吐火罗人动向02-13

      摘要:延安新出入唐吐火罗人罗何含墓志记载了罗何含家族的世系和罗何含本人的仕宦经历。罗何含祖父祁斯作为吐火罗大首领,在安史之乱爆发后随吐火罗叶护入华援唐,乱平赴长安担任唐禁军将领。罗何含之父罗殷在河中的朔方军担任武将。罗何含作为朔方军子弟在河中成长,在唐廷削弱河中镇后转往延州安塞军发展,被出于朔方军的军使李如暹、李良僅父子重用,在安塞军中逐渐升为都级武将,参与防御吐蕃及调解党项部落矛盾,见证了中...

    查看详情 >>
  • 固原考古所见北魏至隋唐墓葬中的萨珊钱币葬俗 ——兼论萨珊钱币的分布变化及动因02-13

      迄今为止,我国境内发现的萨珊钱币数量已相当可观,总数近两千枚,分布范围虽然较广,但总体上都与丝绸之路存在一定联系。这些发现已引起学界较多关注与讨论,内容涉及萨珊钱币的分布、分期、类型、功能以及与丝绸之路的关系等。但是目前来看,既往研究主要侧重于综合考察,区域性的个案研究相对较少。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固原地区北魏至隋唐时期的墓葬中陆续出土了一些萨珊钱币,考虑到固原与丝绸之路的特殊关系,这些发...

    查看详情 >>
  • 库车出土文书所见粟特佛教徒02-13

      内容提要:本文考证库车出土汉语、龟兹语文书中出现的粟特人名,藉以探索7~8世纪粟特人在龟兹的活动。这些文书材料显示当地有不少粟特佛教徒,其中有些人在龟兹本地佛寺经营方面位居要角,有些人则同时为唐朝及龟兹官府做事。这些粟特佛教徒与当地其他佛教徒互动频繁,反映唐代安西社会中胡、汉诸族融合之趋势。   粟特人在龟兹的活动向来不乏讨论。广受瞩目的吐鲁番出土文书《唐西州高昌县上安西都护府牒稿为录上讯问曹...

    查看详情 >>
  • 秦简所见“敖童”考辨02-13

      摘要:学界对于秦简中的“敖童”讨论很多,有成童说、豪童说、身高达到标准而未傅籍说、游童说等,在具体内涵、身份地位、涵盖范围等基本问题上分歧很大。仔细辨析新出秦简资料,“敖童”意为“游童”,是十七岁以下未傅籍者。“敖童”一般情况下不用服役,相对于国家来说就处于“敖”或曰“逸”的状态,并无身份低贱的含义。秦简体现的对于“敖童”的关注,源于当时“治国之道在于使民不敖游”的认识,是法家遵行此道所制定政...

    查看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