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鲁日习惯法的两次更迭与国王、伯爵、城市的权力之争(1281-1297)02-13
内容提要 1281-1297年,布鲁日习惯法发生了两次更迭。1281年,佛兰德尔伯爵居伊•德•当皮埃尔强行颁布新法,导致其与城市展开激烈斗争。13世纪90年代,法国王权介入,政治局势催生了国王与城市统治精英、伯爵与城市公社的两对同盟关系。在王权向佛兰德尔城市扩张的过程中,封建原则以及王室司法是最重要的工具。而1297年法国国王腓力四世颁布新习惯法采用的是新式的习惯法调查程序。借此手段,国王不仅...
查看详情 >> -
士人政治:科举制度下的权力与文化02-13
摘要:隋唐以来,科举制度在一千三百多年里维持了一种稳定的文官制度。由于“怀牒自投”的个体自主,而后有科举选官广及天下所有的读书人;由于“以试为选”用考试平等消解了个体之间的不平等,而后有科举选官的普遍平等和实际平等。与此前的察举相比,这个过程把取士的重心由地方官手里移到了朝廷手里,又夷平了曾经存在的势家和巨族,因此这个过程已直接地促成了士大夫与君权以前所未有的深度相为依傍。于是而有比较完全意义...
查看详情 >> -
何以善治:唐代京畿县乡的权力结构与社会治理02-13
中国幅员辽阔,广土众民。大一统中央集权的汉唐时代,最高统治者通过自上而下建立州(郡)县—乡里体制,并填充以官(吏),以实现对辖境内不同区域的治理。具体到唐代,传世文献较为全面记载了州县行政实体的组织形态、僚佐设置及职掌,学界藉此复原了地方的政务机制及其实践;而伴随着对出土文献、诗文小说等资料中“基层”信息的再发掘,唐代国家在县以下的制度安排与治理情境,亦浮出水面。 有关隋唐乡里社会的研究成...
查看详情 >> -
晚清“三集团”大员与北南洋的“两职一体”:从制度与实际两个层面体现的权力格局审视02-13
摘要:在清代,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这种“两职一体”的模式,其定例始自19世纪70年代初李鸿章、李宗羲分别任职“北洋”“南洋”。而从充任该职的大员看,北、南双方曾历经多人,并非皆湘、淮、袁(世凯)“三集团”所属;但其基本情况是,湘踞“南洋”,淮、袁相继踞“北洋”,成为一个醒目的区位特点,也是“权力格局”的一种体现样式。而这种情况的奠基,在“北洋”是始自李鸿章,在“南洋”的两江...
查看详情 >> -
揭秘官员秘书:一般不写讲话稿 不能决定谁能见领导10-08
曾做过副部级领导秘书的许某称,不要把秘书神话,也不要把他妖魔化,他就是一个特殊岗位,他只是离领导近,身份才显得微妙。12月20日,中国新闻周刊网记者走进了...
查看详情 >> -
从浙江都督到交通总长:辛亥革命期间卷入权力争夺漩涡中之汤寿潜02-13
摘要:1911年10月至1912年1月下旬,汤寿潜以东南名望先后出任浙江都督、临时政府交通总长,不可避免地被卷入辛亥革命发生过程中权力争夺的漩涡。由于他与同盟会、光复会、浙江咨议局和杭州旗营具有良好的关系,在光复会上中级会议成员之间特别是朱瑞、周承菼之间制衡之下,汤寿潜成为浙江都督的不二人选。不过,他出任浙江都督只是过渡,革命党人成立浙江省临时参议会对其牵制,浙江军政府政事部、财政部、水陆军司...
查看详情 >> -
上海租界的历史启示:金融中心与政治权力10-08
上海作为一个全方位开放的国际金融城市,其历史肇始于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长期以来,这段历史备受学界乃至民间的关注。如果现代经济学和全球史的崭新视角来审视,会发现这一古老故事背后孕育着远超金融业的大历史,对当今与将来的中国与世界都有...
查看详情 >> -
选择奥巴马演讲稿是校长的权力10-08
在学校的安排下,合肥寿春中学的3000多名初中学生,统一在早读课上读起了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一篇开学演讲稿。这引起了一些家长的议论:“早读课不读课本,不背诗文,怎么读起了美国总统的演讲稿呢?”据悉,这份演讲稿是奥巴马2009年9月8日在美国阿林顿中学...
查看详情 >> -
高一政治教案:《政治权力行使》教学设计(2)10-08
高一政治教案:《政治权力行使》教学设计 一、群众喉舌 政府镜鉴探究与共享 二、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 1、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必要性。 2、建...
查看详情 >> -
沪教版高一政治教案:权力的行使10-08
一、导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权力的机制。(2)理解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3)理解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2、能力目标(1)归纳...
查看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