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列宁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早期引介——以1920年代山川均译介为中心02-13
摘要:1920年罗素访华引发了社会主义论战,无产阶级专政成为讨论焦点之一。为了应对质疑,早期共产主义者急需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系统阐释。日本马克思主义者山川均的论著充当了列宁理论的文献中介。列宁与考茨基在1918年前后的一系列论战观点,也成为社会主义论战双方争相引用的思想资源。山川均运用列宁的阶级属性视角,打破一般意义上民主与专政的区分,分析了专政的内外两方面,强调无产阶级专政的过渡阶段意义,突...
查看详情 >> -
1920年河南易督风潮中赵倜转向与直皖易势02-13
摘要:1919年至1920年,民国北京政府发生权势重心转移,直皖互疑,对抗加深,具有重要政治地理位置的河南,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豫督赵倜的出身和崛起路径令其在政界缺乏奥援。袁世凯去世后,赵倜媚皖以求生存,实际左右观望,皖系准备更换豫督,导致易督风潮。赵倜因皖直对其去留态度不同,由媚皖走向恚皖,直到附直反皖,导致直皖易势,这是战争爆发及直胜皖败的重要原因之一。赵倜随势而动既是基于其派系属性,更是...
查看详情 >> -
1920年前后共产国际有关中国社会性质的认知分歧02-13
提要:1920年前后,莫斯科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存在认知渠道和结论各异的三种观点。苏俄国内学者延续了西方对中国的既往看法,以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特征描绘中国,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观点接近此论。罗易以其对印度的“经验之谈”,将中国与印度同视为“资本主义制度占统治地位”的国家,一度得到共产国际认可。列宁则以“封建”定性中国的生产关系和社会性质,中国代表张太雷等人对中国农村实际状况的描述虽撇开了性质之争,但...
查看详情 >> -
1920年以前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三个人:蔡元培 陈独秀 胡适10-08
1920年之前,影响中国最大的,还不是鲁迅,而是三只兔子。留欧的蔡元培,比留日的陈独秀大12岁,陈独秀又比留美的胡适大12岁,他们的生肖都是属兔,被戏称为改变...
查看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