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末国家语文统一与满汉族群关系变化02-13
摘要:清末新政时期,清廷推动建立新的国民教育体系,通过建设统一的国家通用语言和文化塑造国民、培养国家认同。新的学制章程将指向汉语的“国文”和“官话”(国语)设定为基础科目,同时确立了“书同文”和“语同音”的制度目标,由此改变了王朝时代“各语其语”的状态,初步实现了教育领域内的语文统一。这一改革,得到了内地边疆一体化、宪政改革等制度建设的助推,体现了汉语作为主体民族语言的文化优势。与此同时,传统...
查看详情 >> -
共识何以达成:清末新政伊始外交改制的分奏、会奏与变通02-13
近代中国是一个危机与变革并存的时代,持续的外患与内忧促成了改革共识的形成。从“变局”“危局”到八国联军侵华下“实与亡国无异”(刘坤一语)的“中国残局”(张之洞语),清廷终在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年底颁布变法上谕,推行新政,并着军机大臣、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和各省督抚“参酌中西政要,各抒己见”。由于上谕中有“取外国之长乃可补中国之短”“浑融中外之迹”等语,故熟知洋务的臣工们多在其奏议中谈论...
查看详情 >> -
清末滇南猛乌、乌得界务危机中的政府应对探析02-13
内容提要:猛乌、乌得原为清朝普洱府辖地,资源丰富,战略位置重要,在清末法国殖民扩张的过程中,因清政府国力衰弱,在与英法等列强的冲突和博弈过程中,导致猛乌、乌得划归法属越南,最终成为今天老挝领土的一部分。清朝在猛乌、乌得界务危机中的应对和处置,是清末边疆危机和疆域变迁的一个缩影,反映了中国传统藩属体系在西方条约体系碰撞中的被迫转型,以及清朝边政、边吏、边民在这场社会变革中疆域观、夷夏观等治边理念...
查看详情 >> -
学堂与社会之间:清末的兴学和毁学02-13
摘要:清末最后十年朝廷力行“兴学”,以国家权力大规模地催生出古所未有的学堂。其立意在于效西法养成人才,“拯此艰危”而图富强。但作为一个实际施行的过程,兴学于“库储一空如洗”之日,只能是“立学之费取之于农”,而后官府的捐税苛敛和抗官的“民变”因果递连,化为社会震荡;作为一个继科举而起的过程,学堂之“入校肄业,莫不索费”所造成的富民有“出身之荣”,贫民蒙“失学之苦”,在曾经的“科举之公”对照下,已...
查看详情 >> -
语境交织与媒介跨越——清末《时局图》再探02-13
摘要:作为中国近现代第一幅政治宣传画,《时局图》经历了《东方时局》《时局全图》与《时局图》这三个版本的变化。不同版本之间的变化不仅包括图像细节的调整、图像媒介与载体的变化,还有发行与销售方式及范围的变化。而在这诸多变化的背后是阅读语境、传播语境与国际形势的变化。《时局图》之所以能够在近代得到持续性的广泛传播,并不仅仅是因为其作为革命宣传品的反帝国主义与反封建主义的图像诠释,还因为它的传播符合图...
查看详情 >> -
清末藏事改革对西藏建省论的回应及其实践选择02-13
摘 要:在英俄竞相侵藏,尤其是英国发动两次侵藏战争,致使西藏形势岌岌可危,西南边疆危机空前的清末时局中,西藏建省论者无疑为清廷筹藏固边提供了一种改革思路。然而清末藏事改革者选择了不求建省虚名,但求“以治行省之道而治之”的改革进路。这一实事求是的改革思路与实践,既着眼于应对西藏严峻的边疆危机,同时兼顾西藏的特殊性,兼具原则性与策略性,体现出一定的政治智慧。清廷对西藏建省与否的纠结,实际上是在西藏...
查看详情 >> -
无从归聚:清末民初知识人的社会形象02-13
摘要:清末民初是后科举时代知识人的初生期。与初生相应的,是他们正在别成一种社会群类,又常在脱散而不能归聚之中。知识人养成于学堂之内,而清末人所见的是学堂与学潮常常相伴,致“师生每成仇雠”;之后由学堂之内走到学堂之外,民初人所见的又常是“凡国民中稍优秀者,无不鼓吹政治主义,逗挑政治感情”,而“各据旗帜奋力相攻”。这些记述说的都是知识人当中最有活力者,而反映的则是他们作为一个社会群类,整体上的不能...
查看详情 >> -
略论清末吐鲁番地区以谷付息的土地典当02-13
内容提要: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吐峪沟新出光绪十七年“葡萄园当卖契”。对契中“当卖”作了界定;对其与“租籽”的关系作了厘清。论证了“当卖契”实质上是以葡萄园作抵押的抵押借贷,证实了在内地普遍行用的“以谷付息”的典当方式在清末吐鲁番地区的民间也已出现。对当卖“不计年限”作了分析。而此前学者们对吐鲁番地区这类集买卖、借贷、租佃三者于一体的复杂的土地交易方式鲜有提及。 明清以来,商品经...
查看详情 >> -
大农与小农:清末民国时期中国农业经营规模的论争02-13
内容提要:受近代中西碰撞和交流的影响,清末民国时期社会各界尤其是学界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中国农业规模的讨论。关于大农经营、小农经营含义的表述,经历了从大农、小农到大农经营、小农经营的演变。争论最激烈的是大农经营、小农经营的优劣对比,小农经营的认同危机愈益强烈;大农经营则有一个从全盘接受到多元并持,再到绝大多数接受的过程。实现大农经营的途径,开始寄望于雇佣大农场,后转变为合作经营方式。有的虽然赞成大...
查看详情 >> -
试论清末“新政”中的西藏地方教育发展——以近代边疆教育为视阈02-13
摘要:二十世纪初的清末“新政”促生了我国西藏地方近代教育发展,这段历时短暂的边疆教育在政策定位、推进模式与推行路径等方面做出了很多摸索,体现了边疆治理与教育发展双重因素对边疆教育发展的推动作用,交织着中央与地方不同层面的政策诉求,不仅体现了边疆教育的一些典型特征,更饱含着当时中国人富国强边的期待。 本文研究对象是清末“新政”中的我国西藏地方近代教育发展。以往研究主要以民族教育史为出发点展开...
查看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