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入关前booi niyalma与booi aha的身份及其演变02-13
“包衣”“阿哈”群体对于清代八旗制度史、满族民族史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其复杂的身份让史家多有费解,虽久经讨论,然迄无定论。对包衣群体的研究成果,祁美琴先生曾有过梳理,概言之有四种观点:第一,“阿哈”是“包衣阿哈”的简称;第二,“包衣”是“包衣阿哈”的简称;第三,“包衣”是“奴仆”之一种;第四,“包衣”是包衣牛录下人的专称,以区别于户下家奴。在此基础上,祁美琴先生对包衣的身份进行了细...
查看详情 >> -
2021年中秋节的发展故事和演变故事02-21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说法较多。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1年中秋节的发展故事和演...
查看详情 >> -
圣都与俗都:晋国都城体系的演变02-13
摘 要:用圣都俗都理论考察晋国都城体系发现:在晋国都城发展的第二和第三阶段,有曲沃、绛、新田三座都城,其中,曲沃由于是晋武公一支的发迹之地,并且拥有宗教祭祀的崇高地位,因此,一直是宗教祭祀中心,是晋国的圣都,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宗教祭祀功能逐渐被取代;在晋国都城发展的第二阶段,绛为晋国主都,是俗都;在第三阶段,绛被废弃,新田成为晋国主都,是俗都。圣都与俗都是功能互补的关系,圣都主要发挥着国家宗教...
查看详情 >> -
北朝至隋代墓葬文化的演变02-13
大唐盛世的形成、稳定与繁荣,基于其成熟的制度文明,比较成功地处理各方面的问题和关系,具有长久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不过这种状态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此前反复的制度实践、选择和磨合。本文拟从北朝至隋代墓葬文化演变的层面来观察这一历史过程,梳理其发展脉络。 一、北魏平城墓葬文化的两种制度模式 北魏太和十四年(490)八月,孝文帝诏令群臣讨论北魏的五德行次。将近半年后,至太和十五年(491...
查看详情 >> -
从福泽谕吉到涩泽荣一:新版日元背后的文明演变10-08
一、新版日元头像中的儒商典范:涩泽荣一 2019年4月9日,日本副首相兼财务相麻生太郎在记者会上宣布,新版面值一万日元的纸币上的头像将从福泽谕吉改为涩泽荣一。新版日元估计在五年以后即2024年开始发行。 世人知道涩泽荣一的相对较少,他的《论语与算盘...
查看详情 >> -
高一历史教案:《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七10-08
高一历史教案:《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七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君权与相权矛盾的发展变化与当时中央政权的强弱盛衰密不可分。理解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
查看详情 >> -
朝鲜王朝对清观之演变及其根源02-13
摘要:相当长的时期内,朝鲜王朝并不把清朝视作"中国",因为他们所认同的"中国"是明朝。他们深感"胡无百年之运",有强烈的现实忧虑,文化上不认同清朝。英祖、正祖时期所出现的"北学派",虽然强调认清现实,倡导向清朝学习"利用厚生"之学,但依然不将清朝视作"中国"。近代以后,为了应对西方列强与日本的侵略,朝鲜要仰仗清朝,政治上,方将清朝视作"中国",但文化心态上依然不认同清朝为中华。影响朝鲜对清观的...
查看详情 >> -
晚清对外关系中利益观念的演变02-13
摘要:鸦片战争之后建立的不平等条约关系,触及并改变了清政府的传统对外思想,其有关利益的思想认识,典型地体现了这一新的变化。起初,清政府受“怀柔远人”观念的影响,将让弃权益视为中国的单方面“施恩”。不平等条约关系的推进和国家权益的更大损失,引发了清政府对“一体均沾”及单向性观念的反思,由此转而注重自身利益。通过一系列条约交涉,清政府形成了主动求益的思想,并赋予传统“怀柔”以新的内涵。在应对列强侵...
查看详情 >> -
在属地管理与垂直管理之间:明初到清前期福建盐场管理体制的演变02-13
摘要:明初至清前期,福建盐场管理有属地管理和垂直管理两种体制,属地管理又有有无在地盐政机构设置之别。洪武二至二十四年,因盐场建设是国家重构地方统治秩序的一部分,又因朱元璋坚持“以良民治理良民”的理念,故盐场不设在地专管机构,场务由州县兼管。随着国家确立地方统治秩序、开中法推行,为更好控制食盐资源,洪武二十五年国家在盐场设盐课司,并逐渐形成户部通过盐政机构垂直管理盐场的体制。明中叶,场课改折、国...
查看详情 >> -
初中作文素材:中国国庆节的来历及演变过程10-08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即开国大典,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 最早提出 国庆日 的,是时任政协委员、民进首席代表马叙伦先生...
查看详情 >>